故乡已远,你来了......
封控期间参加了所里举办的“心扉夜话”读书分享活动,活动内容是分享一本书。我选了这本对我有着特殊意义的书--《少有人走的路》。
主要内容有三块:
第一块简单介绍一下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以及本书作者的基本介绍;
第二块介绍一下“心智成熟的旅程”所讲的主要内容;
第三块推荐一份书单,并附上二维码分享;
“推荐原因”
《少有人走的路》其实是一套书,共八本,其中前四本是比较有名的(如下图红字展示)。作者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M. Scott Peck),他被誉为当代最著名的心理医生。
全书八本其实在大学的时候,我已经趁着上课走神的时候看过了其中一本。
大学毕业的时候,没想到我导师选择送我的竟是这套书(其中4本)。这套书对我的意义变得更加不一样了。后来我又重读了一遍,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一本,直到现在我还把它放在自己的书桌上。
每当心不静的时候,会偶尔拿出来回味一下。
这是一本把概念落地的书。成长类的书籍其实并不好写,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概念和思想,很难有这种知名度。作者在书中给了我们关于“自律”和“爱”的概念。虽然不能说是绝对正确,但确实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主要内容介绍”
什么是自律呢?
作者说,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这里的自律,作者强调的是全面自律,而不是某一方面、某几方面的自律。作者总结的自律有四大原则:延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以及保持平衡。
关于延迟满足感,作者拿经典的“吃蛋糕”的例子来论证。一个蛋糕放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人会先吃蛋糕再吃奶油,也有人会先把美味的奶油先吃掉,然后再吃蛋糕。
作者从育儿的角度上说,孩子从五岁开始练习自律,练习先苦后甜的思维方式,到12岁时孩子完成功课就可以完全不用父母的敦促。到十五六岁的时候,这就会变成一种常态。
关于承担责任,有的人在自己的人生中只要出现了问题,就把问题的原因归咎到别人的身上,而不去反思自己。
作者曾随美军驻扎在冲绳岛,当时有个军官酗酒成瘾,问题严重,只好去找他做心理咨询。即便如此,他始终否认自己酗酒成性。
其实在岛上有图书馆可以看书,靠近海洋他可以去钓鱼,但他总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表示这些事情他没有机会去做。在岛上,所有人都喝酒,所以酗酒不是他自己的问题。
咨询过后,他仍然很固执,继续酗酒,最终被开除了军籍。
有些时候,所有人都做的事情,不一定是自己必须要做的。我们要做的是对的事情。如果想保留军籍,对的事情就是戒酒。
我们只有认清自己的责任,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生活状态才能被积极地改变。
过分推卸责任,过分内疚,都属于人格失调症,只要不过分,能及时纠正,都不属于病症。
然后,我们还要学会认清自己的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归属感是一种很重要的情绪感受。
学会自律还应该要认清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的圈子,找到能让自己舒服和放松的归属感。
什么是爱呢?
作者给出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断地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意愿。
真正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爱是自我边界崩塌、拓展、重建的一个过程,自我边界扩展的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对爱的容量。
自律和爱当人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变得更加谦逊而快乐!
人天性懒惰,而心智成熟意味着学会自律和爱,学会逆天性而为!
“三本书串联人生”
我斗胆用三本书串联人生。
斯科特派克在书的开头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
而这个真理的理论体系之源就是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他在《人生的智慧》中表达了他自己对于幸福人生的理解。
这是一种消极的认知,却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方式,我们只有认清人生的本质,才能积极地去面对困难,解决问题。而为了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地心智就会逐渐走向成熟。
有了人生地基础认知,再去看斯科特派克所提供的思考方向,去学会全面自律,学会爱,克服天性的懒惰,实现心智的成熟。
赫拉利再人类简史中告诉我们,人生应该追求什么。心理学是为了填补认知的空缺,但并不等于就能走向幸福。
我们因该永远不懈追求的是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才是通向幸福的终点。
“推荐书单”
分成“方法论篇”、“思维篇”、“文学篇”、“心理学篇”四类分享。
方法论篇 思维篇 文学篇 心理学篇最后引用罗翔老师的一段话:为什么要读书呢?
读书也是这样,你不需要记住那些精彩段落,我们只需要去读,慢慢的就会变成我们的养分。
我们要读文学作品,要读历史作品。
我们也要读哲学作品,因为哲学可以培养我们的世界观。
我们要读有挑战性的书,我们需要用这把斧头,劈开冰封的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