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去图书馆还书。
妈妈,你这次想借什么书?孩子在公交车上问我。
进了图书馆,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借什么书?是得好好想想。免得到时候眼花缭乱。
散文?小说?短篇?名著?
计划赶不上变化。
到了图书馆,门口保安横刀立马,借书还是还书?
还书又借书。
借书只能一人上去。而且尽快下楼,只能带回家看。
我们没问为什么。疫情期间嘛,大家都懂。
那我们不借了。孩子说。
没事,你上楼,我等。
我去借书总还要找吧,你一个人在楼下不知道要等多久,又下雨,所以我们不借了。孩子解释。
图书馆最大的好处就是书多。坏处就是本来分类放的书总有人随手丢,所以几层楼的书放的都是杂乱无章。明明四楼是文学类的书,但似乎每层楼都有。明明三楼是旅游地质类的,但我们每次来都没找到孩子心心念念的《徐霞客游记》。
母子俩打道回府。脚下的雨水被踩得水花四溅。
过马路时,突然想到马路对面转弯百十米远的小学旁有一家书社。
要不,我们去书社去买书?
好啊好啊,孩子惊喜回答。
书社里的书针对性比较强,大多都是学生必读书和资料,而且一本书有好几种版本。我充分怀疑有没有孩子心仪的书。
孩子走马观花样绕了一圈。
没有我想看的书。他有些沮丧。
我自然知道他想看什么书。便怂恿他自己去问管理员。
阿姨,有没有《徐霞客游记》?
管理员随手一指,就在那一边你自己去看看。
我刚才没看到,麻烦阿姨帮我看看去嘛。
没人能拒绝一个孩子的求知欲望。
管理员亲自上阵来找。
十几分钟后,管理员嘴里念叨:我明明记得上次放在这里的,怎么没有了呢?不可能啊。
看来,孩子又要落空了,
要不,我们买其他书吧。我建议。
《天工开物》也行。
我看到《资治通鉴》了,可以不?
孩子摇头。
我充分怀疑我家“执念”这个基因根深蒂固。十头牛都拉不回来一个人对某种东西的贯彻到底。
那怎么办?
要不网上去下单?
也行。
嘴里这么说,我心里还是有点不死心。
今天借书买书都两手空空啊。枉我们两人费时又费力,有虚此行。
在经过书社最里边一个小小的书架时,我边用手划书边看。
《荀子》《孟子》《战国策》一一映入眼帘。这类书大概是脱销最不好的吧,上面都积了一层灰。
划到最后一本书时,我两眼睁大,怕是眼镜有水汽赶紧取下擦擦。
没错,是《徐霞客游记》。
我大喊一声,找到了找到了。惹得书社里的人都朝我看。
孩子奔过来,满脸兴奋,抢过我手上的书,盯着上面几个黑色正楷,像看到久别重逢的老友,拍了拍,宝贝样搂在怀里。
管理员后知后觉道,我说嘛,就是有。
付账时,还便宜了两块钱。
出了书社,转过弯,穿过马路,看到图书馆,突然觉得刚才去图书馆没借到书的阴霾一扫而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