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这本书包括六部分内容:何谓思维导图、大家的思维导图应用实例日常生活篇、学习篇、职场篇、思维导图的七条规则、画一画思维导图。
书中列举了很多人画的思维导图,在生活、职场、学习等场景都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整理思路,书中还介绍了思维导图的规则,讲述了画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我读过思维导图的书籍不多,主要是关于教孩子绘制思维导图的书,让孩子在画好的思维导图框架上填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主要培养了孩子分类的概念。
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以前对思维导图的认识仅限于将自己的思维分类整理,没有挖掘思维的潜能,这和思维导图的目的相去甚远。
一、理解错误

图1是孩子绘制的运动会思维导图,有拔河、比赛、黄队、天气、便当五个主干,很清晰地将孩子对运动会的感觉描述出来。按照普通人的观点,这几项不在同一个层次,但只要是孩子联想到的内容都可以加进思维导图来,这和我原有认知相差甚远。

图2是关于旅行记录的思维导图,不仅包括日程、目的地、待定,还包括每天的重要地点或事件,主要枝干也不在普遍意义上的同一个层次上,但是它很实用,将这次旅程简洁、明了且丰富地呈现出来。
以前,在我制作思维导图过程中,如果联想到与原先主题偏离的内容,我会选择到此为止。
但是,图1、图2的例子以及其他人的思维导图都把那些偏离内容加进来了,让整个思维导图充满了参差不同的层次感,由此我感受到思维导图的包容性很强,也许它的一个潜规则便是不禁止。
有什么想法都画出来,不同的想法又印发新的想法,最后所有的内容自然而然就会涌现出新主题,虽然和最初主题有所偏离,但有很有新意而且符合实际情况。
由此看来,最初的主题才是有偏见、脱离实际的主题,而通过思维导图整理思绪、发现新思路,才能将最初的主题修正、完善。
所以,我之前适可而止的做法反而让思维受到局限,与绘制思维导图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操作错误
绘制思维导图的七条规则是:纸张上、画中心图像、使用颜色、延展线条、在上面写下语言、层次化、TEFCAS。
前面六条不难理解,第七条英文翻译成中文是“尝试、行动、反馈、检查、调整、成功”这七步。
之前,我制作思维导图时,一般一遍就完成了,也不愿意修改,但是看了TEFCAS准则,才明白自己大错特错。
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是整理思路的过程,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停修改的过程。因为在画的过程中,脑子中的新思路、新东西会不停出现,所以第一次画完之后,草稿应该杂乱且层次不太分明,只有多次修改、整理之后,思维导图才比较清楚明了。
思维导图也是一种整理自己潜意识的好方法,以后要多试试,看看有什么新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