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摘要和感悟
如果你想驱使人们采取行动,要把宏大的目标切割成便于管理的具体小目标。人受进步感的带动,如果终点就在眼前,进步也更容易察觉。
罗伯特·比蒙和迈克尔·拉森在很多方面截然不同。比蒙功成名就,拉森却是个屡屡失败的丧家犬。比蒙谦虚内敛,拉尔森浮夸,说话直白得过火。但他们都指望实现长期的成功,牺牲了眼前的幸福;而实现巨大成就之后,他们又都惊讶地发现,这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喜悦。就像受了诅咒的西西弗斯要永远地朝着山上滚巨石,我们很难不去猜想:重大的人生目标是否在本质上也是挫折的主要来源。你要么忍受成功之后的失落,要么忍受失败带来的沮丧。这一切如今变得比以前更加重要,因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们正经历着空前浓厚的目标文化,也就是说,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过分强调上瘾般的完美、自我评估,多工作、少玩耍。
尽管设定目标存在上述缺陷,这种做法在过去几十年却越发盛行。当今世界有些什么特点,让追求目标变得这么吸引人了呢?
1、追求目标的文化:
就算跳出书籍的世界,“目标”也避无可避。互联网向人们介绍了他们之前几乎不知道的目标,可穿戴技术设备则让跟踪目标变得毫不费力,自动得无须人费神。以前,你要主动去寻找新目标,可如今,它们常常会不请自来地落进你的收件箱,从你的屏幕上弹出来。如果我们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天里不去打开这些邮件,或许能逃过去;可我们就是情不自禁地一看到新邮件就想回复,哪怕这对人的生产效率和福祉全没好处。
目标和记录无处不在。
据估计,任务一旦被打乱,人要花足足25分钟才能再次投入其中。如果你在一天按均匀的间隔时段打开25封电子邮件,那么你就没有任何时候处在工作效率最高的阶段了。
研究人员总共监测了这13名志愿者8天时间:照常使用电子邮件,为期3天;接着彻底禁用电子邮件,为期5天。起初,志愿者觉得跟同事们“脱离了联系”,但很快他们就喜欢上了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以及使用座机。他们还更频繁地离开办公室,禁用电子邮件期间,他们待在室外的时间比平常多3倍。很明显,电子邮件把他们困在了自己的办公桌边。他们的工作表现也变得更好了,他们切换任务的频率仅为通常的一半,在每项任务上专心工作的时间也更长了。不过,最重要的还在于,他们更健康了。检查电子邮件让他们持续处在高度戒备状态;没有了电子邮件,他们的心跳速率变化更大,面对短暂的压力,他们的心跳启动得更快,压力一旦过去,心跳速度又会跌落。电子邮件让他们不停地拉响红色警报。
除了“零未读邮件”,互联网还让人更容易遇上新目标。
炮制一个目标变得再容易不过了——对我们更有害的是,受那些旨在让生活变得更轻松便利的设备的哄诱,我们走上了一条错综复杂的道路。
“专注于数字,会让给你罔顾身体的真实感受。锻炼变得盲目,这就是上瘾的‘目标。’”她对“目标”二字打了引号,因为这是一种盲目的自动行为,把决定权外包给了设备。最近,她的脚出现了应力性骨折,因为她不去倾听身体发出的过度劳累信号,而是按照随便设定的锻炼目标继续奔跑。锻炼上瘾倾向让施雷伯吃到了苦头,她发誓以后锻炼再也不使用可穿戴技术了。
数字引发了痴迷数字为痴迷铺平了道路。
但大多数人会因为专注于数字而变得痴迷。“计算步数和卡路里其实并不会帮我们减肥;它让我们变得更加情不自禁。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活动和饮食没了直觉。”就算你累了,觉得该休息了,也会继续走、继续跑,直到你达到随意设定的数字目标。
连续跑步两个星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就算是悠闲的跑步爱好者,哪怕脚踝受伤、患了流感,也会拼死捍卫一年以上的连续纪录。
对很多人而言,维持连续纪录最沉重的代价来自心理。
成功是通往失败的路标连续纪录暴露出了追求目标的主要缺陷:你在追求目标上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享受成功的果实。就算你成功了,成功也很短暂。
如果把生活当成一连串有待完成的里程碑,你就陷入了“一种近乎连续失败的状态”。按照定义,你任何时候都并不置身于体现了你所定义的成就或成功的地方。而一旦到达了那里,你会发现,你弄丢了那件赋予了你目的感的事情——于是你只好制订新的目标,重新开始。
亚当斯提倡一种不同的方法:不要靠目标,而要靠系统来过自己的生活。所谓的系统,就是“你经常做且能提升长期幸福概率的某件事情”。对漫画家来说,这可以是每天画一幅漫画;对作家来说,可以是每天写500字。和目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系统带来的是持续稳定的低级“嗨”流。它们指向的是日复一日充实的生活,而不是某个宏大目标的诱人图景,但没有怎样前往那里的指示说明。系统和“在Instagram上吸引1000名粉丝”等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只可能是通往失败的路标。你刚到达目标,就有新的目标立在原地了:现在,吸引2000名粉丝似乎成了合适的目标。我们时代的决定性目标,大概是积累特定数目的一笔钱。这个数目最开始比较小,但会随着时间而提高。
人类天生有着抱负心;我们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所以不管站在哪里,我们总是喜欢聚焦在那些拥有更多的人身上。跟这些人进行比较,会带来挫败感,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所以,波克总是不开心;不管他赚到多少钱,总有人比他赚得更多。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带来了真正深刻的激励,你就不会老是惦记着钱。倘若维持生活运转的日常系统不再让你感觉充实,目标就可以充当暂时推动你的占位符。波克附和了亚当斯与伯克曼的意见,他告诉我,关键是要找到一件能持续带给你小剂量积极反馈的事情。他还认为,财富上瘾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现象。
适度的个人目标设定在直觉上合乎情理,因为它告诉你该怎么支配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可如今,目标不请自来地来拜访我们。注册社交媒体账户,你很快就会热衷于粉丝和点赞的增长。创建电子邮件账户,你会不停地想要保持收件箱零未读邮件。戴上健身手表,你会每天迈上一定的步数。玩“糖果传奇”(CandyCrush,一款手机游戏),你会想着打破现有的高分纪录。如果你的追求恰好可以按时间或数字来衡量(比方说,跑一场马拉松,掂量自己的薪水),那么目标就会体现为某个整数或者社会比较。你或许发现,你想跑得比别人快,赚得比别人多,达到某个里程碑。用4个小时零1分跑完马拉松,挣到99500美元,会显得像是场失败。这些目标累积起来,助长了上瘾般的追求,而上瘾般的追求带来了失败感,更糟糕的是,孵化出一个强似一个的新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