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此本,酣畅淋漓,意犹未尽。
看《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行者无疆》等书时,还是在已遥远的大学时代和工作初期。后来忙乱的生活让我远离了书本,远离了秋雨老师的任何作品。加之那些年关于他的八卦新闻,让人难辨真伪;难辨真伪便不去鉴别,时间长了,似乎追他作品的热情也淡了。回想起来,这疏远亦是着了恶意中伤者的道儿了……
幸好《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进入了我的视线。时隔十几年的重新链接,竟有生命轮回的感觉。书名中“北大”“授课”这些主题词已经吸引不了我了,不惑之年虽仍惑,读书却已不需要功利,全在兴趣使然了。倒是怕半途而废,47讲,一年的课程,直觉上内容太多了。
翻开书,重新读秋雨老师的文章,还是那么熟悉的感觉,还是喜欢的秋雨文风,沉重悲怆中具有强烈的文化情怀,大概因为秋雨老师对中华文化一直是爱之深情之切吧。与以前的作品不同的是,秋雨老师如今再谈文化话题,要比从前更加举重若轻、融汇包容。
特别特别喜欢开篇的《童年的歌声》,讲述了甲骨文发现的艰难历程,在晚清动荡时期,从在药材龟壳上发现文字,到进行研究,再到逐步推动考古工作的开展。一位又一位学者,王懿荣、刘鹤、罗振玉、王国维、李济、梁思永……他们用生命祭奠了文明发现的重大突破,他们用坚持换来了甲骨文发现与研究的进程。余秋雨老师将甲骨文的时代比成中国历史的童年,将甲骨文当成童年的歌声,这个美好的比喻,让我们暂时忘记了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晚清时期。在中华民族风雨飘摇的时候,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呼唤和隐约的歌声,那是一个饱受沧桑、伤痕累累的中年人,听到自己孩童时期的吟唱,即使听不真切歌词,也足以给这个疲累陷入困顿的中年人以安慰、以力量,这场景多么让人感动。
还有一篇《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讲的是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欧洲的文艺复兴。历史真是很神奇,中西方在文明进程上,几乎同时进入一个繁荣时代。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相隔万里,却都是以地名命名,创办时间接近,运行方式也相差无几。人类文明的“青少年”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给人多少鼓舞?!那个时代层出不穷的思想影响至今,那个时代的中西方思想家被人尊崇,至今我们都无法突破,仍然在那时创造的体系框架中发展和完善。
秋雨老师按照中华文化发展的时间顺序,娓娓道来一个个重大的文化现象。我竟不再担心读不完,却开始恨不得每个话题都拓展下去。中华文化深掘几百尺,尚有宝藏。中国传统文化的确让人有这样的文化自信,只恨自己的文化基础实在薄弱、勉强。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文中的闪问,以及以互动方式夹杂着北大学生的评论。北大学子思想有深度,透过语言亦能感受到他们的意气风发、博学多才、敏锐自信,在大学期间就有如此见识,委实难得。如果能够更加包容,我想他们身上就是光芒而不仅仅是锋芒了。
结合最近看过的钱穆大师的书,我直觉感受到了讲述中华文化的两种不同方式。我且浅薄大胆总结一下:钱先生重讲理、重逻辑,为了让读者明白,深入浅出,从各个角度反复讲述,有种丝丝入扣、抽丝剥茧的感觉;秋雨老师的叙述方式更偏向文学,提倡读书行路的实践文学,具有文人广阔而感性的情怀。于我,是一种慢慢提高,不断感受的过程,两种风格都需要,慢慢渗透,入脑入心,然后吸收、沉淀、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