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赶赴江西遭遇家庭变故
咸丰二年(1852)七月二十五日,深夜两点半,正在安徽小池驿站酣睡的曾国藩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一个乡下打扮的年轻人,通报自己是从湘乡白玉堂来的,听到这话,曾国藩立刻睡意全无。湘乡白玉堂是他的老家,老家派人来在深更半夜叫醒他,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家里出现重大变故,果然,那人告诉他,曾国藩的母亲,江太夫人去世了。
曾国藩真如五雷轰顶,一阵眩晕,身旁的仆人赶紧扶住他,他泪如雨下,完全想不到,“一出家辄十四年,吾母音容不可再见,痛极痛极”!
母亲是曾家是功臣,一生养大了五个男孩,四个女孩,公公性格暴烈,很难伺候,父亲曾麟书性格内向软弱,又常年以读书为业,因此家中大小事情都要由江氏一个人操持,可见多么劳苦。
在她的支持下,丈夫四十多岁终于考上了秀才,读书一生,总算是有了交代,更主要的是,长子曾国藩居然中了进士,做了高官,自己也因为曾国藩为官而获封为“一品夫人”,如果没有她的一生辛劳,曾家不可能这样兴旺发达。哪怕老人家再多活几个月,曾国藩完成主考任务回家见上一面,他也不会这样难过。
冥冥之中真似有天意。
传统时代,官员父母去世,必须回家守孝,因此这个主考是做不成了,曾国藩很快平静下来,他毕竟理学修养深厚,长于克制情绪。天将亮时,他已经把整个事情计划了一遍,首先给在北京的家人写信,告诉他们如何返回湖南,既然已不能继续为官,家人也无法在北京继续住了。
计划先到江西,表明他是在江西主考任内中途守制,仍然可以名正言顺地收取奠金和程议等项,如果曾母晚去世几个月,曾国藩会因主考官多收入几千两,如今这项收入落空,而办理丧事及京师家属回南又需要大笔费用。曾国藩到了江西,收到省城奠金千两。正是这千两奠金救了他的急,手里有了钱,三十日他从九江开船赴湖北,八月十四日在湖北起行,二十三日到家,扑到母亲棺前大哭,“在腰里新屋,痛哭吾母。”
2.为什么出山?
传统时代,办一次丧事需要耗费巨大精力。
丧事料理粗毕,曾国藩在家里自己动手,打扫干净一间书房,静下心来开始读书。
十三年的京官做地太累了,他需要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他已经看出来了,在这个官场大背景下,自己是做不成什么事的,他一生都对学术有强烈兴趣,如今,终于有时间,接下来,他想转换人生重点,展开自己的学者生涯。
就在曾国藩想息影山林的时候,朝廷又想起他来了。
原来,咸丰二年(1852)四月,太平军挥师北上,湖南湖北各地,纷纷糜烂。
咸丰皇帝“吃睡不安”,所以除了命各地官员拼死抵抗外,还诏命曾国藩这样的在籍官员出山,兴办“团练”,以保卫乡里。
接到这道咨文,曾国藩的第一反映是拒绝。
对于各地的军事战况,曾国藩当然是非常关心的,湘乡虽然地处偏远,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如果王朝覆灭,曾氏家族也不可能独完。按理他应该挺身而出。
然而曾国藩并不打算出山。
第一,中国历来讲究“以孝治天下”,为父母守孝是天大的事情。
第二,他作为一名文官,从来没有带兵打仗,由文转武,岂是那么容易是?
第三,也是更关键的,他对于咸丰皇帝已经失去信心,判定他不是大有作为的皇帝,作为官场上是一只倦鸟,刚刚归巢,怎肯复出?
但是,就在曾国藩写好奏折还没送出的时候,他的好友郭嵩焘力劝他出山,“公素具澄清之志,今不乘时自效,如君父何?”
意思说,你以前总抱怨承平时代,朝廷按部就班,死气沉沉,没法兴革,你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乱世出英雄,天下大乱,不正是你建功立业,施展才华,实现人生理想的大好时机吗?现在不正是上天给你是机会吗?
曾国藩一听,恍然惊醒,是啊,在正常情况下,像他这样的人在官场上是得不到施展的,现在天下大乱,秩序崩解,皇帝对各地的控制力大不如以前了,岂不就为他赤地立新、开创局面提供了难得之机吗?曾国藩自当官第一天起,就立下了内圣外王、拯救天下之志,现在怎么能放过这个实验自己经世之才再造这个世界的机会?
曾国藩最终决定,出来给皇帝卖命。
第五章 “曾剃头”的长沙之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