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引爆点 #如何引发流行# 读后感

引爆点 #如何引发流行# 读后感

作者: PatrickWhong | 来源:发表于2015-09-05 11:31 被阅读0次

    对于运营,如何拉新(用户)有一定参考价值。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引爆点”的概念,我称它为“龙卷风式流行”因为它具有小变化强效果、突发性、传染性的特征。而传统高效的信息传播更多是渐进式的。这种传播形式强调的是系统性(从资源、渠道全方位的部署);渐进性(温和的传播路径,噱头少,不会引发现象级的效应);针对性(目标受众更明确,精准化地引流)。我们看到很多现象级的产品,诸如脸萌、足迹、小咖秀显然都和渐进式传播相反,往往通过龙卷风式的营销席卷一大批用户,这时用户属性和平台属性契合度并不高,所以会呈现出高增长、高流失的特征。

    但这并不代表两者孰好孰坏,一方面,和产品属性有关,有些产品天然具有“爆款气质”;另一方面,使用场景不同。产品都有自己的流行周期,呈“凸字形”,我用早中晚进行区分。在我的理解中,“龙卷风式流行”更适合早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重点把握关键环节,尝试点燃引爆点。等到产品成熟后,再进行温和式的传播,诸如请李易峰做代言之类的,这时更多是在培养品牌。

    我认为“龙卷风式流行”最关键的是,将有限资源投入关键环节

    和传播学的观点类似,书中主要从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进行介绍。通俗来说,就是传播者、传播信息(或其指向)本身以及传播环境(机制)三个维度。

    因为书中所强调的是如何引发流行,而非具有粘性/保持留存,因此整个思路是偏向于对外的、而非针对已有用户的运营。但我认为上述三个维度,尤其是附着力法则,是用户能够真正留下来的理由。我们通过一系列运营手段,将用户引流到我们的平台,他们也进行下载/购买等首次行为,但他们此刻仍属于易流失的用户。

    真正地用户是能被产品的内容持续吸引、或者经过长时期的行为培育而养成习惯的。

    接下来,我按照书中的逻辑,分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个别人物法则

    无论是口碑传播还是媒体传播,传播者都具有这些(并非全部)特征:强社交、影响力广、专业性强、个人魅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见领袖(KOL),我也不做过多介绍了。事实上,这不是请代言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有些代言能火,有些代言只是打水漂。

    上文我提到“凸字形”的流行趋势,从时间周期上看,早先的流行进入者具有极强的传播潜力。以时尚达人为例,他们热衷于尝试新事物,往往走在流行的前沿,他们通常被作为趋势的代表而被关注。在日常生活中,你身边也应该有朋友推荐你好吃的餐厅、最新的时尚资讯、有趣的APP。那么自然,你对这部分人的流行感持高度的信任感,你的很多行为被他们所引导。因此,寻找某些领域最先吃螃蟹的人是不错的思路。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会愿意替你传播呢?这还关系到这个群体的心理。抛开对新鲜事物的热爱,他们走在流行前沿还有对自我的标榜,潜台词就是你们其他人是土鳖。因此流行一开始就是个高逼格的东西,带有人无我有的快感。带着这种快感,随之而来的是,试图教化别人的上帝感。所以在试图引起流行前,不妨多关注“弄潮儿”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你所呈现地必须是能满足他们调性的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万一产品真的火了,需要寻找高端与大众之间的平衡。如果产品过于大众化,逼格不在时,他们也会因为新鲜感丧失、荣耀感丧失而离开。失去当初帮你摇旗呐喊的早期用户(种子用户,核心用户)通常来说是件糟糕的事情,以社区类产品为例,核心用户流失会导致社区内容下降、产品调性出现偏差等问题,除非你能及时转型。所以,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耐克除了大众化的系列外,还推出逼格满满的高端限量版。

    既然谈到逼格和大众化之间的问题,在寻找这帮人进行传播时还会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语言的转化。如何将新鲜的概念翻译成大众化的表述,从而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呢?许多企业级产品更是面临这样的问题,除了少数有钱的公司(外企居多),绝大多数企业并不是出于自己的需求而主动选择购买,数据可视化这类产品对他们来说更多是锦上添花的作用。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可以通过树立行业标杆、挖掘痛点、进行类比、直接地效果展示等方式对企业进行销售。我们常看到许多产品的宣讲会,或者类似微信公开课这类就是对“高逼格语言”的翻译

    因此,所谓的有效“中介人”是自认为与众不同、有教育他人的意愿、有通俗语言转换能力的人

    最后,书中还向我们介绍“模仿”的概念。通过实验发现,两个人对话时,他们原本的口音、语调、音频等都会逐渐趋向一致。这表明信息传播过程中,除信息本身的效果外,这种交流机制或者说拟态环境会对双方产生影响,当然也包括行为上的影响。为什么脑残粉往往会去购买明星代言的东西,这其中也包括“模仿”的因素。因此,不妨再去寻找那些更具模仿效应的传播者,他们往往是具有极强的个人魅力、在谈话时占据主动性的那帮人。

    附着力因素法则

    这部分干货不多,所谓的附着力就是产品的功能,必须从用户的痛点或者使用场景切入。这和用户的基因有很强的关联行。值得注意的是,产品的功能设计最好是能产生粘性的。Instagram的滤镜功能和足记的字幕功能就是很好的对比。可见具有粘性的功能更具有附着力。

    在最开始我提到,“龙卷风式流行”具有高用户增长高流失的特征。而附着力因素和用户留存的关联性是以上三个因素中最强的。因此,如何依靠附着力保持用户粘性就是产品是否良性发展的重要课题。如果对用户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有部分人对于某个产品是上瘾的,呈现出高频、长时间使用等特征,但往往这部分用户所占比例极小。我们把用户转化成“上瘾者”的可能性也很低。但还有一部分用户,维持固定的使用习惯,频次虽然不高,但也称不上是流失用户。这部分用户所占比重较高,也是相对容易培育的。

    那么为什么他们会呈现这种行为特征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产品本身适用的场景是低频的,用户的行为习惯是固定的。前者可通过产品功能的设计进行解决。而后者是需要通过适当的运营手法进行操作的。以跨境电商为例,这类产品是满足刚提到的两个因素的。那么针对尚未形成海淘意识的用户就需要需要通过海淘观念的普及、价格补贴、定期专题推送(诸如美妆类产品的推介、如何化妆等干货的介绍等)帮助用户形成成熟的认知和固定的使用行为。目前,我认为海淘平台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从市场竞争中走出差异化。大家也不妨做一些思考?

    环境威力法则

    所谓“环境威力”包括作用于信息接受者本身的一切因素,包括UI,UED,使用环境,社群等一系列自然或者人为因素。因此,运营工作并不局限于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本身,同时需要关注信息传播的环境,整个环境必须达成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符合产品调性的、或者说形成一致的传播氛围;二是契合目标群体的心理舒适度、或者说能对用户形成引诱力。文中有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了向群众宣传糖尿病的危害,有人将宣讲地点由教堂转移到美容院。因为人们在教堂对这样的信息容忍度较低,他们急着回家并没有功夫听你讲一些有的没的。而在美容院,大家需要花很长时间排队或者美容,此时进行糖尿病宣传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黑色星期五”,“双十一”这些活动设计也同样应用到以上因素。

    同时文中还提到“社群”这种人为构建的传播环境对于引发流行具有明显的作用。书中以太平洋岛国自杀事件频频上演为例进行深度的阐述。研究员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自杀者大多为未成年男性,生前心情抑郁不畅,希望通过“上吊自杀”了解痛苦,这说明“自杀”的流行和受众群体共同属性是密切相关的。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岛国封闭的环境阻断外界有关“自杀”的负面宣传信息,由于岛内政府也并未采取相应阻止的措施,导致岛内居民对于“自杀”的接受度颇高,这逐渐成为岛国群体的“共同语言”。由此可见,社群流行性的建立势必是需要形成相对封闭的共同语言的,至于整个圈子的大小,主要和准入门槛和产品的特殊性有关。因此,在打造“社群流行”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控“共同语言”的建构,关注和产品高契合度的特定群体(例如潮牌,母婴等产品),逐步把产品的概念植入其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引爆点 #如何引发流行# 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ufuf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