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奇怪怪的人,我们总是需要在某一个阶段、某一类事件之后深度反思自己内在的做人做事的逻辑,尤其是做错的、失败的、难过的那些。毕竟在同一个地方反复摔跤,自己的原因占大比例。
以前不会反思,甚至总是会归因到自己,自责、愧疚,所有做的不好的都是自己的原因。但是后来我发现不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或者不够,是自己习惯了付出和妥协,慢慢形成了一个委屈自己而成全别人的人,成为了一个很好说话的人,在利益场域的社会里,很明显这样的软性格是被动的。适应环境改变自己的保护色是人的本能,也是自己本就有的选择能力。
这个世界公平与公平不是一维的问题视角,能力越强,越会感受到世界的公平,而强者的前提是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没那么好说话的人,或者说好不好说话取决于对方、看交情。这个慕强的社会,需要更多的激情去奋斗,积极热爱生活的人永远不会动力枯竭,对于未来他们总能找到创造快乐的方式。
生活不过就是活的一个心态,经历了这么多,我也想做一个不好说话的人。
“你真的很好说话。”
"去找谁谁说一说,她很好说话。”
“我知道你肯定会同意,所以来找你。”
.......
这似乎成了我留给别人的刻板印象,也确实是这样的,“与人友善”是我的初心,但是后来我才发现我的妥协和退让给自己带来的更多的是困扰,难过次数多了,本该奔跑的日子堆满了不开心,“得到便宜的人只会想着得到更多的便宜”,是我低估了人心,贪婪的人心,但是这是我一直纠结的不公平吗?其实不是,是我自己丢了的本应该留住或者争取的东西,不能因为别人也想要而满足他,毕竟最佳的生活状态不是一味的给予,可以不以回报为目的,但是没有正向反馈的关系是内耗。
最近啊,我尝试着向别人摆明自己的原则,说不上得罪谁,只是抱着我也没必要跟对方处理成多好的关系,也不期望着对方一定要评价我是一个很好的人,我想先做那个考虑自己的人,最坏的结果不过就是对方说你自私、不好相处,但是这又怎样吗?反正也没期待什么,总好过退让后的一无所有。结果是自己感觉很舒服,且对方也知道了尊重,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这种改变真的会让人心情变好。
任何事都没有绝对的坏,一个很好说话的人也让我收获了一些,和谐融洽的朋友、同事关系,一个无公害的人前形象似乎和谁都可以相处的不错。新的阶段,人会想着尝试新的改变,在做人做事这个问题上,我希望改变方式,先有原则再讲关系,目标是用更多有意义的时间做更多高效有价值的事。一个可以开玩笑,但是也要得到尊重的职场人,或许是最佳的状态。在这之后还是会有委屈、有遗憾,但是总好过之前,会欣然接受,泰然处之,因为收获的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