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一个家长聊起了“幼小衔接”中她的心路历程,感触颇深。幼儿园般美好的母慈子孝的时光,自从有了作业的加持,是暂时回不去了。
1. 幼儿园教什么
作为一个很有职业认同感的幼师,我无数次不惜花费口舌跟别人科普我工作的内容和意义,并不是刷存在感,而是学前教育发展至今,社会上很多人对学前教育的观念还停留在上世纪。
不知道你们上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坐在教室里上课,为什么学的是这些科目,写作业目的何在,教育的目标和归宿落在哪里?反正从我准备当老师,被教育写教案时需要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的三维目标时,我就喜欢想“教育的本质”这种虚无缥缈的问题。巧的是,越往专业上走,这些问题的答案越来越呼之欲出。
按现有的教育目的,幼儿园的孩子应该成为一个“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体育在先,因为这是他们体能发展的关键时期,关乎到以后人生几十年的身体健康;智育是引导他们对常识的认知,激发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强调一手知识,在直接感知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中积累和获得经验;德育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了解所在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与人相处的规则;美育是审美的范畴,能欣赏人类艺术的瑰丽,进行美的创造和表现。
了解最基本的这些教育原理,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孩子一天要花2个小时户外活动锻炼身体;每天水果餐时,数出几天吃几颗提子是在学数学;读绘本听故事,和小伙伴聊天,是在发展语言能力;培养自主的能力,是在每天选择去哪个区玩什么玩具开始的;同伴交往的能力,是在无数次和其他孩子抢玩具、发生冲突时学会轮流和商量渐渐习得的;科学探究的精神,是蹲在地上看蚂蚁看蜗牛时养成的。
为一个儿童心理学学得不错也在努力践行的幼师,我觉得一天的工作中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和心力在尊重孩子,尽管效果不是立竿见影。认可他们玩的天性,所以一天里自主游戏户外游戏区域游戏占了很长时间;尊重他们的试错,像牵一只蜗牛在散步;按捺自己无数次要发飙的情绪尽可能正面引导,尽管有时气得说“要是我自己的娃肯定打一顿再说”;不轻易惩罚不轻易打击,修炼自己的心性在每一次冲突中练习和孩子“非暴力沟通”。
课业繁重的小学里,大大小小的学业测验有无形压力,要常常操心班级的平均分。老师们能不能也像这样把每个孩子当成独立的需要呵护的个体,而不是生来就要考试的考生。
学水果主题时,创编儿歌水果像什么,亲自去市场买水果,品尝水果拼盘水果沙拉,在美工区用各种材料做水果,唱《大西瓜》的歌,用摘水果的情景练习跳高和攀爬,带来水果的种子并亲手种植...幼儿园就是这么教的,丰富的真实的经验。
我有时也很难量算我一天里带着孩子实际做了什么,但我清楚地知道这些事情对于孩子的意义。我知道这些看似浪费的没用的时间里,孩子获得的成长。我把他们当成一个个能够自我成长的个体,知道成为一个“人”的价值和幸福感是排在首位的,孩子能够保持愉悦的情绪,保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人,爱己爱人也爱周围的花草,快乐健康,这些便是评价的标准。
我见过能拼音能组词,但听一个故事却打断我好几次表示听不懂的孩子;我也见过思维活跃语言清楚,但拼音的复韵母拼不出来的孩子。我比较担心前者。学习在厚积薄发,能力能够迁移,知识需要融会贯通。
然后家长说,“你读那么多年幼儿园都没学会写一个字,算一道题”。
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