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华安,第一印象是蜿蜒的山路,破旧的县城,狭窄的街道,旧旧的楼房,说不上大气,更没有华丽,满心失望难有一见钟情的惊艳。我以为,自己怎么也不会喜欢上这个“小地方”。
时间如流水般飞逝,倏尔一年。有一天,朋友问,你在华安过得怎么样。竟没有一丝犹豫,我脱口而出,很好,很喜欢,是个挺适合生活的地方。我惊讶地发现,已经许久不再嫌弃她的诸多东西,说起她,竟更多的是欢喜与惬意。呵,是什么时候,什么魅力让她吸引了自己?我尝试着去寻找答案。
哦,定是爱上了这里的人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九龙江畔边生长的华安人们,接触下来,总觉得比许多地方多了几分淳朴、真诚与好客。忘不了刚来时,她(他)帮忙张罗住宿吃饭问题,她(他)主动将家里的自行车借给自己。忘不了茶余饭后,她(他)的嘘寒问暖和热情邀请。忘不了订婚结婚时,她(他)忙前忙后,帮忙张罗,活跃气氛,一起醉倒……随着交往的加深,对于华安人性格的喜欢更是与日俱增。喜欢没有架子随和亲切的领导们,喜欢对事不对人有着豪爽性情的前辈们,喜欢关怀备至处处着想的同事们,喜欢相处融洽互帮互助的友人们,然后因为一些人爱上一座城。
华安路上气定神闲的“调调”想来也是原因。一路上,形色匆匆的人总是很少的。或许是县城较小,很多距离都谈不上距离,无论是工作还是回家,总不必过于着急,因而从白天到黑夜,遇到的人儿大多是悠闲自在的神态。这样的生活的步调让人觉得平静和舒服。我的宿舍到单位只有几百米,每天上下班,或散步或骑自行车,十分方便。沿路种着一排紫荆树,开花时节,地面仿佛铺上了薄薄的花地毯,每次经过,艳红色的花瓣在风的吹拂下轻轻落下,到脸上、肩膀、脚下,内心也像开了花一般。等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沿江的人多了起来,回家的,锻炼的,三五成群,说说笑笑,好不热闹。夜景灯逐渐光亮,将这一城的闲适安逸照得色彩斑斓。这个时候,就连自己也忘记了身在异乡,不自觉地放慢脚步,甚至闭上眼睛深深呼吸,忘却工作的烦恼以及异地生活的沉重,低吟“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
也许,吃不腻的小吃美食脱不了“干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掰指数来,高安板鸭、仙都包子、水煮鸭胗、丰山手抓面、猪蹄面、沙县小吃、枸杞叶猪肝汤、沙茶面、砂锅粥、酸辣粉、砂锅粥、烧腊饭……数不胜数。沿路店面各式各样的风味小吃散发诱人的香气,让人口水直流,恨不能一吃为快。中午时间较短,就近便在食堂解决温饱问题了。傍晚时分,便总“随心所食”了。每一种小吃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或清淡或丰盛,食而不腻,吃而不厌。每每在路上打算好吃某一种,不小心闻到或是想到另一种,举棋不定,时而“变心”,然后默默将第一种纳为明天的“囊中之物”。轮一遍过去,不知不觉一周过去了,进而一月、一年逝去了。
对了,读她的历史底蕴,品她的青山绿水,观她的脱胎换骨,也让我的爱意“欲罢不能”。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就这样循环着,我感受到华安大地土楼群散发出的古老韵味、仙字谭摩崖石刻的神秘奥妙、新圩古渡口渡江观景的悠然自得,闻到“闽南西藏”——和春村杜鹃的微微花香、仙都铁观音的缕缕甘醇、北溪鱼虾的阵阵鲜美,看到高山族同胞的婀娜舞姿、华安九龙壁的叹为观止、百姓的安居乐业……一江千山,百里大观。这座城经过一代代华安人的奋斗,在改革开放的大局下,在生态文明的光环下,在物质发展和精神建设的打磨下,正逐步褪去贫穷落后的土气,换上新颜,散发出璞玉的光泽。
这样的一座县城,却正如努力着的你我他,与“高富帅”、“白富美”还有差距,“养在深闺人未识”,但不失斗志,不忘初心,持旖旎俊秀的山水风光,在历史的浪潮中脚踏实地,活出自己的风韵与味道。
遇见这样的她,怎能不心动?
(2015年撰写于工作地华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