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今读》第三遍

《论语今读》第三遍

作者: 胡涂格格 | 来源:发表于2019-01-07 13:31 被阅读0次

    第一遍是看书,看这本书写了什么,带着好奇和新鲜感。关注词句的语义、翻译,整个的文体风格、思想倾向。

    第二遍是把有明显触动的记在本子上,有一些思维的疏通,一些困惑的化解,一些思想层面的提升。

    第三遍准备将它落实到“做”的层面。因为《论语》作为一部讨论“如何做”问题的著述,其精神的发挥应在穿衣吃饭中。

    现在是第三遍的开始,这里写下的它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从第二遍的阅读经验中来。

    一、应当有人性感情

    1.从种种体系化的“ 阴阳五行”“性理天命”“道德的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体行原典儒学中真正活泼具体的人间情趣。

    2.建立以“天地国亲师”为尊敬、崇拜和献身对象的观念,对“国”的理解是一种含混而宽广地对历史-文化共同体的某种心理认同。

    3.在真实的情感和情感的真实之上,完全不再组建、构造某种“超越”来统治人们,展望普通、平凡人的身心健康、充分发展和自己决定命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4.“主体间性”——与他人共在——稠密人际关系——忠恕之道——半宗教式反思

    5.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祭祀自己的鬼,不带求恩宠福禄等功利目的。

    7.礼应当恰到好处地表达感情,不同于美国的对感情丰富的语言表达。

    8.孔颜之乐指的是天人之乐,并不贬低或排斥七情之正的世俗之乐。

    二、应当区分宗教性私德和社会性公德

    1.铺陈不如节俭,仪式不如真情。

    2.不评价私德。

    3.“仁”只能用来要求自己,对于他人的“不仁”是没有理由指摘的,别人有这个权利。

    4.心中真情实感应当受到理智、礼制的克制,而非心里想的都可以实现。

    5.承认自己有限,从而向无限迈进——一种宗教性道德

    6.对父母的孝敬和温情——现在亦是宗教性道德,古时候是政治

    7.守信是宗教性道德,对敌人说谎不出卖同志是社会性道德

    8.我一个求知、修德的人,在德行和知识方面有欠缺是我的过错,在其他方面搞得不好不算过失。

    9.有知识、有理性的人,不会对某些事物盲目排拒或盲目倾羡。

    10.氏族社会中“唯父命是从”在现代很难做到,我们也不会到“背叛父亲才能信基督”“仇父情结”那个程度。

    11.大言不惭,言而不行是私德的问题,不说出来目标而默默去做是私德的修养。

    12.构建社会性公德,需要吸取氏族社会的智慧,朋友、上下级之间的善意劝告适可而止。这不同于“忠臣不惮辱”、以死相谏等大一统帝国留下的东西。

    13.不能昼寝,每天要做一点事情,是孔门的教规。在道上时自律即可,不在道上时要靠外力帮助纠正回来。

    14.道德意志要坚定,欲望不要太多,这也是私德层面的事。

    15.聪明还是愚笨,这是私德和公德都涉及的事情。邦有道时聪明、积极发挥才智是大德;邦无道时愚笨、不与赵家人穿一条裤子是大德。后半辈子能坚守这条,泉下也就不愧对孔夫子了。似有罪当赎。

    16.有德者必有言,不必有位。

    17.邦无道的时候,一个人富贵了,这是值得羞耻的事情。

    18.狂妄又直爽,无知又老实,无能力又可以信赖,这是圆融一体的。老实可补无知之不足。值得信赖可补无能力之不足,直爽可补狂妄之不足。

    19.仁者不忧,不担心外在利害荣辱,只担心自己进德修业,这也是宗教性私德。

    20.礼物重意义的重轻而非财物的厚薄。花再多的钱买的礼物,意义不对头,也是不收的。礼物虽轻,如果意义重大,也应以其对等重要性处之。

    21.孔子对于超乎此世此生的东西,不肯定也不否定。

    22.尊崇道德是什么:先努力后收获,纠正自己,不攻击别人,学会控制情绪,杜绝走捷径不劳而获、过于计算、患得患失(遇到问题正反两方面思考一下就可以了,第三遍都不用)

    23.需要交朋友,需要和朋友多交流,结交了正直的、多闻的朋友,这样不会失德,不会寡陋。

    24.“士志于道”,不应向往安逸的生活,在现在是宗教性道德,不是社会性道德。

    25.君子也有没有仁德的时候,没有小人有仁德的。

    26.“内圣”本身不是目的,管仲虽然没有为自己的国君而死,他在社会中发挥了才能,为人们造福,建立了巨大的功业。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是在“仁”之上的。为这小信任自杀就太狭隘了。

    27.君子达于仁义,小人达于财利。

    28.用公正回报怨恨,用恩德回报恩德。

    29.见危受命则仁成,隐忍偷生则仁丧。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30.“均”不是说所有人要都一样,是按照不同阶级、身份有不同的分配。

    31.对西方的东西(各种后、各种主义)道听途说搬过来,互相标榜,是对道德的败坏。

    32.大节不能超越界限,小节有点出入是可以的。关于事业、方向、国家、社会等等的重大事务是有关大德的。私人生活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修养与不修养,均无不可,不违反公共法规即可。这是现代观念。现在,孔孟之道也是一种宗教性道德。

    三、应当会把握个体命运的偶然

    1.个体应努力去了解和掌握专属自己的偶然性的生存和命运,从而建立自己(三十岁建立自己)。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要“有用”——在这个问题上不听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家的。

    2.不追求某种休息,而将艰难和崇高看作人生的常态,担负起责任。

    3.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走自己的路,为自己所当为。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4.不要异化自己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器械,应使自己的潜在才能、个性获得全面发展和实现。

    5.不应迷信奇迹,不应空想思辨。对前人的历史经验,要改良不要革命,要继承不要批判(改良能改良的,继承能继承的)。

    6.认同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就是中国人,不作回汉、京陇、日美之分。

    7.起点不同,不求终点相近,求尽心力。

    8.不要愁没有职位,要愁的是如何才能在位置上尽职守。

    9.在世卿世袭的氏族贵族体制下,孔子主张不问出身,不问“家史”,唯贤是举。

    10.出身、经历、此身存在皆是偶然,奋力人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11.孔子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声明自己是后天努力学习的结果,强调孜孜不倦地学习。

    12.孔子反对祷告,遇到极限失败毁灭,不求神赐,真正保持了人的尊严。

    13.不用担心自己没有兄弟,对人恭敬周到,四海之内都是兄弟。

    14.个体自由不应否定一切秩序、规则、信任,不应否定社会、国家的存在,因为首先需要保证人们的生存。(无政府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些不实用的高调)

    15.贤才发展大能,不重小德。所谓“德才兼备”、求全责备的方略,实在是扼杀贤才的大能,使人抱憾终身。

    16.孔子不以为自己是天才,是超人,掌握了绝对真理。个人如是,民族国家亦应如是。

    17.好的作品不怕埋没,不用着急出版,再版,整理成册。

    18.弱者不掌握自己的命运,一切归于“天意”“运气”,无所作为,失去主体性。

    19.多打磨自己,少责备别人,基本就不会招什么怨恨了。

    20.不是说我要找个饭碗,是要看我这个道如何传下去。

    21.言语足以表达意思就够了。花哨的东西得用对地方。

    22.道家的“绝圣弃智”就是说人不是要用智力,动脑子的,儒家讲不动脑子就是白活啊。

    结语:那些人啊,把命讲成是必然的,只可顺从的,让人们在所谓“天理”“良知”“规律”面前使自己甘于被支配,通过阴阳五行、“历史必然性”、“自然规律”、“天理良心”、“斗私批修”来使人相信,给人洗脑,使人们丧失主体性,以便于自己的统治。这些东西是多么自相矛盾,有多么大的多元解释空间啊!命运是偶然的,个体可以创造自己的命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今读》第三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uku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