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门中传承《礼》和《乐》这两部经的学者,非常多。比如:子夏和子贡都精深于《乐》(《礼记 乐记》)。曾子、子游、儒悲都精深于《礼》(《礼记 檀弓》《礼记 杂记》等篇目)。东周时期,传授《礼经》的,还有公孙尼子、王史氏等人(《汉书 艺文志》)。孔门的弟子也有为《礼经》作记的(比如:子夏作《丧服记》等);还有的孔门弟子广泛搜集古代记录礼的书籍和孔子关于礼的言论,按照不同的礼制,分类整理成书(就是现在的《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子思作《中庸》、孔子的弟子中有人作《大学》(汪中),也都附在这些经过整理的书籍中。可惜的是,在那个时候流行墨子的“非乐”思想,导致战国时期,研究《乐经》的学者非常少,上面这些就是《礼》和《乐》二经兴起盛行再到衰退的大致情况。
子夏和其他孔门弟子一起持续丰富《尔雅》的内容,(张揖《上广雅表》)以更好的解释六艺中的雅言(郑玄《驳五经异义》)。邹人孟子,在子思门下学习(《史记 荀孟列传》),精通《五经》的学问,尤其精通于《诗》和《书》(赵岐《孟子章句题词》)著有《孟子》七篇,列于儒家分类之中(《汉书 艺文志》),是孔门学问的入门书籍。所以邹地和鲁地的人们,都在学习《六经》,直到周王朝的末期,这种风气也没有衰落(《史记 儒林列传叙文》)。
鲁国先设立了经学博士(《史记 循吏列传 公仪休循吏》),开辟了以《六经》为官学的先河。魏文侯曾经向子夏学习过,所以也在魏国设立了博士制度,并为博士设置弟子(《汉书 贾山传》)。这就是在秦立博士之前,已经设立的博士制度。只可惜在秦代,禁止民间私自学习《六经》,所以后代得到的《六经》,除了不在焚书之列的《易经》得以保全外,其他都是出自于民间的私藏——主要是将经书藏于墙壁之中(《史记 儒林传》《汉书 艺文志》)。
这真是《六经》的一大厄运(秦代,虽然焚《六经》,但目的只是禁止民间私学,没有禁止官学。秦时命令民众以吏为师,这个吏就是博士,博士所学的就是《六经》之类的学问,比如叔孙通作为秦博士,就是精通于《礼》和《乐》,张苍作为秦柱下史,精通于《春秋左氏传》,因此可知,秦时有官职的人,是没有被禁止学习《六经》的),怎么能不为此叹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