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童年记忆已渐渐淡远...
真正读懂父母的爱应该算是上初中后那段住校的日子。老家住在一个偏远的角落,离学校有六华里的路程,一开始我不习惯住校,每天来回跑。
家与学校之间相隔一个光秃秃的山岭。每天晚上下自习已是八点多,独自走在黑漆漆的夜幕中,周围的一切都是模糊的,只有那弯曲的小路泛出些许的白光,如同一条风中的白带,弯曲着飘向远方。嘴上告诉自己不要害怕,心里的弦早已绷的紧紧的。路边的草丛总是沙沙作响,有时是只觅食的老鼠,有时是只蟾蜍...偶尔传来远处村庄的几声狗吠。对于路边的草丛我是从来不敢多看一眼,生怕从中突然窜出一只蟾蜍或是草蛇横在路口...大多数的路程我是小跑着回家的。越过山岭便可以看见村口那颗老槐树下莹莹的灯光,那是母亲在等我。紧张的心顿时轻松下来...“饿了吧!快回家,饭菜给你热着呢!”说着便从我的肩头接过书包,往家的方向走去。母亲几年如一日从未间断的在那等我平安归来。
后来学习紧迫,我不得不选择住校了。记得那天父亲亲自给我送铺盖卷。特地把家里那辆永久牌自行车擦的锃亮。帮我收拾完毕后转身对我说“好好学习,别疼吃,家里忙,我先回去了”说完推车便走。我出门送他,他不肯。“回去好好歇会,晚上你还有课哩”说完骑上车子便走了。
随着学习的紧迫,学校连周末也没有了。但每个周六的最后一节课停课,大部分同学利用着难得的空闲回家带些必备的生活用品。而后急匆匆的往赶回学校上晚自习。
大多数时间回家父母是不在家的,地里的农活总是没完没了。农村有句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父母舍不得那点时间。轻轻推开房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仅有三年级水平的母亲用粉笔在地上写给我的留言“饭在锅里,零钱在中间的抽屉里,我们下地去了”。每次的话几乎都是相同的,但母亲却坚持一次又一次的写上去。母亲用她仅识的几个不多的汉字传递着母爱,让我感到亲情的温暖。
收拾好一切已经是傍晚时分,我又要赶回学校了。夕阳艳艳的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铺展过来,火红的晚霞映红了西天。眼前仿佛看见父亲光着脚丫,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吆喝着牛儿犁着那半个岭坡。母亲则跟在身后将大把大把的肥料撒到地里。夕阳映红了他们的身影,为了生活,为了子女幸福的将来,他们努力的劳作着,在夕阳中,定格成一种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