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得到”让我们得到了什么?

“得到”让我们得到了什么?

作者: 王莹Erin | 来源:发表于2017-04-21 20:11 被阅读0次

    头部玩家也来参与在线教育了,必须得关注。在认真读完这本“关于知识服务的全部心法和方法”的手册之后,对某些理念还是很认同的,比如“用户价值最大化”、“跨界学习、终身学习”等,但对最终交付给用户的“产品”,还是会有一些疑问,写出来大家一起探讨下。

    我丝毫不怀疑这个“用户数超过558万人,日活超过45万人,专栏销售144万份”的APP能够让知识生产者“专心生产、轻松挣钱”,相比较自己开公号吸粉运营来说,与“得到”合作显然更有利。但说到为用户赋能,帮用户节省时间和认知升级,我要打个问号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1,学习没有捷径,时间无法节省。拿吃饭来举例,我猜我们身体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如果分解和浓缩成各种蛋白质卡路里维生素之类,可能几勺药粉加几颗药丸就足够了吧,但为什么我们还要吃各种食物呢?我想且不说享受食物的乐趣,或许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对食物的选择、加工、吸收和消化本身,就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同时不断积累生存智慧的过程,通过身体对各种食物的反应来判断和筛选,利用消化系统不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和学习知识是多么相似,如果所有知识都像被压缩成药丸一样提纯成“干货”直接塞给学习者,更可怕的还有通过数据驱动的智能推荐--用户连选择这步都省了,我很质疑对他的益处--表面上他毫不费力得到了最精华的内容,但久而久之他丧失的不仅是陶冶与沉浸的乐趣,更是辨别、沉淀、“去伪存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某位在“得到”开专栏的老师说自己的工作方法是先堆砌几万字的材料再整理出1800字给用户,我们先不说是不是洗稿模式了,但这种方式对于某老师来说一定是受用的,整理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然而作为直接获得这1800字的用户呢?可能有人获益有人就未必了。从我自己听了很久的“罗辑思维”的体验来说,最后什么都没记住;还有一个付费产品“雪枫音乐会”,也没让我对音乐欣赏水平有多大提高,反而在刻意想去“听懂”的过程里丢失了原本就听不懂时单纯的美好。我不知道这本手册上没说出来的话是不是这样的:反正教育市场本来就众口难调或智者见智,只要有用户就有市场,把知识作为“商品”贩卖就好了,至于价值,用户自己感知呗。

    2,教育永远行走在“标准化”和“个性化”之间。我首先很肯定和赞赏手册里对订阅作者的产品建议和对运营团队的内容管理这部分,详细完备到完全可以作为行业标准了。但我怎么看都觉得这是一条标准生产流水线啊,我能想象到各种个性化的内容经过这样一条流水线的打造,在善意且严格的建议和要求下,变成一模一样结构和表现的产品。这当然有好处--淘汰掉了那些不合格不规范的元素;也难免有坏处--抛弃掉了对某些个性化有偏好的用户。说到个性化,还不得不提一个词叫”针对性“。有时用户对”价值“的判断标准就一条:对我有没有针对性,与我有没有相关度。这点恐怕是再牛掰的产品经理也很难开发出来的吧?因为”共性“永远也代替和满足不了”个性“。但个性意味着没法批量生产,这不符合做生意的逻辑,特别是在winner takes all 的互联网时代。我不知道这个难题如何解决,或者说压根也没人想解决?

    3,做教育需要执着和专注的长期投入。如果用“爆品”和“网红”的心态及思维来做教育,我觉得是很难长久的。CBR最近一篇文章里提到”真正的爆品是一种体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而不是一款产品“,还有“真正的爆品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在谈到教育时,也有句话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道理类似。说到这里其实忍不住想要吐槽下经常会被客户问到的问题:“培训有什么用?”,每到这时总要语塞,不能这个时候跟客户去讨论哲学问题吧?但我能理解,大部分人学习驱动都是功利性的,最好学了以后马上转化、立竿见影、know can do。可是我还是要说,教育是需要耐心等待的,如果执着的认为某物无用的话,就会看不到它的可用之处而不能为你所用。话说回来,罗辑思维及"得到“上几大订阅专栏已经成功打造出知识爆品和知识网红,我期待他们能够有更持续的生命力,用时间来证明价值。某些“心法”或许讨巧,如“陌生的硬知识要多,颠覆点常识”,但被用户们渐渐识破了,还会有价值感和粘性吗?

    PS:好久没写过这么多字了,之所以还是想花时间写出来,是严重意识到了偷懒(对信息与知识没有处理与产出的一味接收)带来的潜在危害:大脑浅化和知识焦虑。罗胖不就是在利用我们的知识焦虑赚钱嘛?这两天新闻上又说Alphago赢了,AI时代要到来了。怎么办呢?只能强迫自己深度思考,不被机器人取代了。但很有可能这跟思考没关系,该被取代时还是会被取代。

    再PS:看完这本手册,学到了好多新词啊,比如用“高密度和小颗粒度”来形容知识,用“闭环”来暗指让客户掏钱买单,学到东西了有个更时髦的词叫“认知升级”,还有“人格跃迁”、“心理发动成本”......哦,还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别酷,叫“我们不争市场份额,我们争夺用户的认知带宽”。

    最后PS:我特别喜欢手册最后几页的《得到团队2017基础共识清单》,对于公司的使命定义的很清晰,员工要求也很称赞--全力打磨手艺、自行定义任务、善于支持他人成功,三句话取代了一般公司都会有的千篇一律的JD和废话连篇的员工手册,还有管理目标--极致扁平化的组织形态和开放透明的工作界面。我确实看到了互联网公司或者说初创公司与传统行业或大公司的不同,我个人是很喜欢这类企业的,能够想象里面员工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心向往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得到”让我们得到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hj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