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杞人忧天”来描述百姓家庭的心态可能有过分的嫌疑,但是普通大众确实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孩子的未来担忧。社会流动性停滞不前,竞争已经全球化,中产阶层艰难生存,资本阶层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特别是在年轻人眼里,对未来的憧憬要比在过去任何时间看起来都更令人胆寒。在这种环境之下,大学文凭被无数人奉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虽然也有人会怀疑,但是大部分人普遍认同一种观点:大学的名气越响,教学质量越高。在这样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环境之下,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赢家之一。
家长们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育儿方式。一种我们统称为“直升机式父母”——他们盘旋在半空,时不时施加压力,时不时批评。他们坚信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严格的、有秩序的、受监督的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力,这种类型的父母的口头禅就是“让我们来做吧”,比如“让我们现在来练习钢琴吧”。另一种属于“溺爱式父母”,他们往往任由孩子在一家餐厅里乱跑,在孩子8岁生日时,还会替孩子系鞋带:在平日,他们会盲目地赞美自己的孩子,把他们形容得天花乱坠。在他们看来,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孩子应该追寻自己的热爱和梦想。
虽然这两种育儿方式看起来是相互矛盾,但是从根本上讲,它们并不对立,而是如出一辙。不论是张开双臂拥抱孩子,还是攥起拳头给孩子施压,都是源自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的一种冲动。孩子在这两种方式的培育下,就如同父母的衍生品:“直升机式父母”要求孩子达到他们设定的目标;“溺爱式父母”通过孩子表达自己对自由和稳定的向往。“家庭派送出一位孩子,孩子一直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自由的,但其实他们不过是走上了一条完成父母使命的道路。”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你会听到父母鼓励孩子说,“虽然你的成绩还有所欠缺,但是你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或者“只要你尽力了就好”,但是,你会看到孩子们并不买账。这些听起来似乎是安抚或者鼓励的言语背后,深藏着父母对孩子的高度期望,尤其是富裕的家庭或者社区里,父母的期望不是“尽你最大的努力”,而是“你必须是最好的”。优等生的父母往往意识不到,甚至是有意不去了解他们的孩子的痛苦的挣扎。研究数据显示:来自富裕家庭的青少年经历抑郁、焦虑、身体不适、使用毒品的比例是最高的。22%来自经济优越家庭的少女被诊断为有抑郁症。在私立高中11年和12年级的学生心理障碍的普遍性是公立学校同龄人的2~5倍。当出现问题时,家庭条件优越的家长比其他家庭的家长更不愿意去面对问题,其中部分原因是他们会把问题归咎于孩子的不成熟。
富裕家庭的亲子关系是所有群体里最弱的,与贫穷家庭相比亦然。赞美代替不了温暖,浮夸的自信代替不了自足的能力。“直升机式父母”的“空中盘旋式”监督和批评并不能等同于对孩子的关注和引导。
——摘自《优秀的绵羊》第三章
整理:林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