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中医的没落所想(四)

从中医的没落所想(四)

作者: 文史迷途 | 来源:发表于2022-11-20 18:58 被阅读0次

    原创首发

    把脉

    中医神奇精妙、出神入化,  但它不是很多人眼中的玄学,它是实实在在的救世济民的学问,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它高深而朴素;繁杂而一贯,大涵而精妙。它是医者心通天地,取法自然的卓绝天赋;它是医者对中国文化炉火纯青的了解修炼;它是医者舍身医道,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心研磨;它是中华文化衍生于医道的精诚仁心 ,它们龙腾凤集、风云际会 的结合孕育出博大精深 ,近乎神奇的中医文化和不可思议、精妙绝伦的医术。

    中医的成功!医者的成功!绝非偶然,天赋、厚学、苦研、品德缺一不可。观古今成功之医者,无不契合着这几个共性。

    一 天赋秉异  深修厚学

    中医是一门精天通地,谙万物生息规律来指导人体生命运行的高深学问,医者需有超人卓绝的天赋,和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文化有深入了解。

    中医的理论源自上古奇书《易经》的阴阳五行说,以阴阳对立融合、五行相生相克来解释说明自然和人体;用平衡和谐来指导论证病源病因。时时贯穿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平衡”、“调和致中”的精神思想。

    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扁鹊的《难经》、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再到叶天士的《温热论》,中华文化之道在中医发展中一脉相承,日益精进,发扬光大。

    医者须有秉异的天赋和深厚的文化基础,来学习了解前人的著作,来了解天地自然,了解自然万物的生命过程,感悟“自然大天地”,“人体小天地”的息息相通、循环往复。用适应规律、维持平衡来指导人体的养生和健康。所以历史上有建树的名医无不是天赋卓绝,学富五车之人。

    如医圣张仲景出身官宦世家,从小笃实好学,博览群书,酷爱医学。熟习《难经》、《素问》、《灵枢》、《阴阳大论》等古代医典。

    后因博学多才,品行高尚被推举为“孝廉”。(东汉时中原地区二十万人口地区才举“孝廉一人)可见他的学识超群,声名远扬。和他差不多同时期被举为“孝廉”的还有后来成为文坛领袖的曹操。

    他曾任长沙太守,辖下地区管理得井井有条。处理政务、教化百姓、“坐堂”给百姓看病三不误。治下民风淳朴,教化斐然。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朝政腐败,他又醉心医道,无意仕途,他在历史上可能会是另外一个大名鼎鼎的身份。不久辞官,潜心向医,写成十六卷《伤寒杂病论》传以后世,造福苍生。

    方付

    曾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自幼天资聪慧,博学多才。二十岁就成为齐高帝诸王子的老师,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他才高八斗,满腹经纶而又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封侯拜相已指日可待。可他早有隐逸之志,于是放弃大好前程,隐居茅山,潜心医道,丹道。

    梁武帝即位后,仰慕其才,多次礼聘,均不出山,皇帝无可奈何,只能与他频通书信,咨询政事。朝廷每有不绝之大事,必遣使入山请教。可见他虽隐于山野,却运筹帷幄,以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造福百姓,“山中宰相”绝非虚名。

    他以毕生之功,把《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两者合而为一,加上自己一生之学著成《本草经集注》。

    “药王”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过人,七岁时就认识千余字,被西魏名臣独孤信赏识,称其为圣童。到二十岁时,以学识名扬天下,无论儒学道学,无比侃侃而谈。

    他也痴迷医道,无意仕途,隋文帝时欲征其为国子博士;唐太宗见其惊为天人,许以高管厚禄;唐高宗几欲任其为官,均被拒绝。

    他一生隐居,献身医道,著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可见,中医药大家绝非资质平庸之人,个个天资聪慧,才华横溢。“笨不学文 ,愚难成医”,“不谙天地之道,难成医药之家”,他们都是少年学霸,名动一时,后因潜心医道,放弃大好前程,用可能青史留名的贤臣明相的代价换来普济苍生的名医大家。这是苍生之福,中华民族之幸!

    所以中医绝不是某些人眼中的山野之学,旁门之道。也不是随便几个山野村夫就能掌握、发扬、传承的简单技艺。于此相反,它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直接,最全面的体现。没有一定的天赋,深厚的学识,很难登堂入室,有所成就。

    现在的超级学霸,有人会去学中医吗?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中医的没落所想(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vv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