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故事
- 为了改善日益变宽的体型和逐日增加的体重,在有生之年第N次下决心开始减肥。于是就开始收集起了关于减肥的相关信息。万幸微信好友圈中做体重管理的、徽商卖产品的、正在减肥过程中的……减肥相关人士应有尽有。然而交流之后,对于减肥我却更加困惑了,几乎每个人都说自己的方法是最少力的,不改变饮食结构,不做费太大劲就能减肥。以饮食为例,不吃面食,少吃米饭,少吃猪肉………动不动就戒掉主食,菜谱菜系一大堆调整的变化,说好的不改变饮食结构,那这一些改动又算什么?
- 几十年的饮食习惯加上工作上的高强度和快节奏,让人在吃的选择上很难做到精打细算的考量。准备再次放弃减肥的时,一个医院系统的同学在了解到我的困惑后,决定针对我的现状从药物和饮食双方出手进行一个调理。给出的方案比以减肥为目的的朋友们相对温和不少。区别在于前期需要药物辅助调整指标,促进代谢常规化。为了节省费用,同学出方案我在当地买药,通过医保也能省点钱。但去药店之后才发现推荐的药上有处方药,药店坚持要处方才能给药,而且好几个药店明确说明这药没卖。在我的常识中,处方药加稀缺药,这药不好买,给同学反馈时,她非常吃惊“我经常买呀,这药不复杂,很平常的”。再次困扰,为什么平常的药我却买不到?
孰对孰错的思考
面对两种情形,不由的陷入了沉思,我眼中的明显这么大的饮食调整,为什么他们会说不改变饮食结构;而明明是药店明确说没有的处方药,同学却说不难买。常识告诉我,如果同一件事情两个人的体验截然相反,那肯定有一方错了,那到底是谁错了?
困扰两星期后,孰对孰错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整个过程中,我和对方都没错,这就是我们对同一件事的真实反映,我们的身份和所处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差异性的出现。从减肥朋友们的角度,这个饮食结构就是他们长期以来采用的方案,本来就是日常饮食,又何来调整一说?而同学自身就是医生,有处方权可以开药,处方药的障碍在她那边根本不算是障碍,加之医生的知识,让她应对药店医师的症状问询时更得心应手,能让医师相信这个药就是最佳选择,所以也不存在买药的困难。
至于我,三十多年积累的饮食习惯,早就适应了每天饭要吃饱,菜要吃好,而且让一个西北来的人控制面食,这实在太残忍了,这饮食结构的调整于我而言那是食谱上的一次地震;因为经验缺乏,药店医师在我报药名后两三个症状就试出了我对这个药的理解水平,处方药的风险加上对症状了解的盲目,任何一个神智清醒的医师都会做出拒绝的选择。
一点延伸
我们的想法、感受、对事物的感受都和自己的经历身份与认知有关。不同角色决定了我们思考的出发点。无论再贴心的为他人着想,也只是基于自己理解中的对方而出发的。就像减肥的朋友们,他们习惯性代入就是:我的饮食方式应该和他们是一致的,再不济也是差不多的,所以只需微调,就可以轻松转换;医生同学则将自己的经验带过来,自己从没有买药被拒的经历,也就下意识的认为这不是一个什么事。殊不知,这些变化在一个经历、身份完全不同的我这边,这个体验就已经引起了轩然大波。
我们的见识让我们有了更好的思考的同时,也形成了我们的认知壁垒。这个壁垒让我们习惯性的认为别人也是这样。为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变的设置障碍。
面对别人,面对新事物,都是先看到自己的壁垒,再认识到自己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偏见和误解也就应运而生。也只有双方深入交流,充分了解彼此的相关信息,在大量铺垫之下,认知壁垒才会逐渐打开,沟通也就正式展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