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昭昧卮言》
《昭昧卮言》西游篇一

《昭昧卮言》西游篇一

作者: 明月道心 | 来源:发表于2019-06-01 12:22 被阅读0次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回目

    【灵根孕育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这是《西游记》的开篇回目。做文章讲究:豹头(先声夺人)、猪肚(峰回路转)、凤尾(意犹未尽),这种写作方式会给人一种循序渐进、跌宕起伏之感,将人的观感调动起来,随着情节的推动,至结尾达到一个高峰。

    那咱们看看作者的开篇设定。首先,依照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惯例,都会有一首定场诗,诗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人不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天从兹浊清见。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注:释厄为消除困难、解脱困境之意。

    ——鸿蒙:亦作"鸿濛"。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个时代。古人认为天地开辟之前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因此把那个时代称作鸿蒙时代。据战国中期宋·庄周《庄子·在宥》记载: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拊髀(fǔbì赞赏)雀跃而游。成玄英·注:鸿蒙,元气也。据西汉·刘安《淮南子·道应训》记载:若我南游乎罔䍚(wǎnglàng)之野,北息乎沉墨之乡,西穷窅(yǎo深远)冥之党,东关鸿蒙之光,此其下无地而上无天,听焉无闻,视焉无眴(xuàn迷乱)。据西汉·刘安《淮南子·俶chù真训》记载:提挈(qiè带)天地而委万物,以鸿蒙为景柱,而浮扬乎无畛(zhěn界限)之际。据东汉·班固《前汉书·扬雄传·羽猎赋》记载:外则正南极海,邪界虞渊,鸿濛沆(hàng辽阔)茫,碣(jié)以崇山。颜师古·注:鸿濛沆茫,广大貌。据北宋·李昉fǎng、李穆、徐铉《太平御览·元气》记载:《淮南子》曰:道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无有涯垠。清阳者,薄劘(mó磨砺)而为天。又曰: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幽幽冥冥,茫茫昧昧,幕幕闵闵,鸿蒙澒洞(hòngtóng弥漫无边),莫知其门。有二神混沌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终,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据南宋·范成大《寿栎东斋午坐》诗:屋角静突兀,云气低鸿濛。据元代·佚名《秦并六国平话·卷上》记载:鸿蒙肇判,风气始开。据清代·曹雪芹《红楼梦》记载: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宇宙混沌,盘古开天;浊清自见,众生仁善;造化弄人,释厄成传。

    ——《西游记》作者依照玄奘法师西行求经的真实经历,虚构了一个"唐僧取经"的神魔故事。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就必须从中国"神话时代"的生命起源说起。因为看《西游记》的读者大部分都是受"释家"、"道家"学说影响的"儒家"群体。

    ——我认为"儒、释、道"对于普通老百姓的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一堆"神仙"。当然也为"小说家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素材宝库。

    生命起源说:盘古开天地。起源于战国时期·典籍《山海经》里中国太古时期的神话传说。本文不讨论神话时代里"三皇五帝"(据西汉·司马迁《史记》记载:三皇是天皇、地皇、人皇;五帝是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的生平及来历,而且这事儿也不太能说清楚,随着古人不断的臆想和叠加,连他们自己都众说纷纭,我们索性知道个"故事梗概"就可以啦。至于考究探幽者,需另寻典籍,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敬请谅解。

    ——按照《西游记》作者的设定:

    戌终亥初:黑暗昏朦,万物混沌;

    亥终子初:天始有根,日月星辰;

    子终丑初:地始有根,凝结五行;

    丑终寅初:阴阳交合,群物皆生;

    寅终卯初:人兽禽分,三才遂定;

    ——为什么作者人为的把"女娲造人"替换成"天地交合"?

    ——因为作者为了"自圆其说",没有引用"女娲造人"之说。比如:《封神演义》就把人身蛇尾的"女娲"设定成"群妖之祖",而《红楼梦》则把"女娲炼石补天"之说幻化成"通灵宝玉"。可见作者们在创作过程中对于素材的运用都有取舍和改造。当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让其"虚构世界"中的"假想理论"成立。

    天干地支说:中国古代是用"天干地支"来纪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可以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就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中国古人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而现在我们用的是西方公元制纪年,偶尔在婚丧嫁娶时才用得上"老黄历"。

    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

    ——被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

    ——被称作"十二地支"

    据东汉·蔡邕(yōng)《独断》记载:干,斡(gàn)也。其名有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一十有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也。 

    据西汉·戴圣《礼记·月令》记载:春月,其日甲乙。夏月,其日丙丁。中央土,其日戊己。秋月,其日庚辛。冬月,其日壬癸。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

    辰(龙)巳(蛇)午(马)未(羊)

    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据清代·李光地《星历考原》记载:十二辰禽象: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其说相沿已久,莫知其所自来。虽于经典无见,然以传记子史考之,则不独宗以后也。

    据清代·程林《医暇卮言》记载:十二肖属,子为阴极,幽潜隐晦,以鼠配之,鼠藏迹。午为极,显易刚健,以马配之,马快行。丑为阴,俯而慈爱,以牛配之,牛舐犊。未为阳,仰而秉礼,以羊配之,羊跪乳。寅为三阳,阳胜则暴,以虎配之,虎性暴。申为三阴,阴胜则黠,以猴配之,猴性黠。卯酉为日月二门,二肖皆一窍。兔舐雄毛则孕,感而不交也;鸡合踏而无形,交而不感也;辰巳阳起而变化,龙为盛,蛇次之,故龙蛇配辰巳。龙蛇者,变化之物也。戌亥阴敛而持守,狗为盛,猪次之,故狗猪配戌亥。狗猪者,镇静之物也。

    ——我一直觉得古人为了普及"天干地支",用来指导人们日常的起居劳作,所以发明了一套记忆方法:就是把十二地支与生活当中熟悉的动物对应起来,这样富有乐趣而且方便记忆。

    ——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是什么意思?

    ——邵康节(1011年—1077年),本名邵雍,字尧夫,谥(shì)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易学家、理学家、道士、诗人,有"内圣外王"之誉。与周敦颐、张载、程颢(hào)、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邵雍的祖先是河北涿县人,自小跟随父亲迁入河南辉县。他少时志向远大,成年后师从李之才,学习《河图》、《洛书》和《伏羲八卦》等。他自行开悟"道在是矣",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

    中年后隐而不仕,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佑(赵煦)中赐谥:康节。著有《观物内外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渔樵问对》、《梅花诗》等。

    ——《西游记》作者引用此诗出自于邵雍《冬至吟》: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

    此方如不信,更请问庖牺。

    ——注:庖(páo)牺即伏羲。风姓,又名宓羲(fúxī)、虙(fú)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据东汉·应劭(shào)《风俗通义》记载: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羲也。

    ——邵康节说的"冬至"指的是子月,即阴历十一月。"子时"就是夜里十一时到次晨一时,而"子之半"正好是夜里十二时整。"天心无改移"指的是宇宙万物到了动静皆宜、蓄势待发的状态。"一阳"指的是天地间阴阳交替,阳气正生之际。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子月夜里十二点的时候,宇宙万物到了一个不属于动态也不是静态的时刻。修行者借助"一阳"之气,进行禅定止息,达到无法无念的空灵境界。

    与《西游记》作者解释"天地混沌"至"天开于子"似有联系,但略有附会之嫌。

    地理风貌说:东胜神洲、西牛贺州、南赡(shàn)部洲、北俱芦洲。

    ——四大部洲:是中国佛教中认为的须弥山周围咸海中四大洲。分别为东:胜神洲(梵语:弗于逮);西:牛贺洲(梵语:瞿耶尼);南:赡部洲(梵语:阎浮提);北:俱芦洲(梵语:郁单越)。此说法出自东晋(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

    ——此文单表: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赋曰: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以上为《西游记》作者设定"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的地理环境。

    佛家有"四洲"之说;易家有"四象"之说(太阳,少阳,太阴,少阴);道家有"四界"之说(天界、地界、水界、阳界);儒家有"四极"之说(东极泰远、南极濮沿、西极邠(bīn豳)国、北极祝栗)。此理论"儒、释、道"杂糅,孰先孰后不好评判。作者在此借用的应该是"佛教本土化"之后的"四部洲"。

    ——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据明代·道教典籍·《黄箓斋十洲三岛拔度仪》记载:

    十洲:瀛洲(东海)、玄洲(北海)、长洲(南海)、流洲(西海)、元洲(北海)、生洲(东海)、祖洲(东海)、炎洲(南海)、凤麟洲(西海)、聚窟洲(西海)。

    三岛:昆陵(昆仑)、蓬莱(蓬丘)、方丈。

    ——为什么作者把石猴的"出生地"安排在"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

    《西游记》作者对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的设定是以"东岳泰山"为原型。

    泰山:群山之尊,五岳之长。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据南朝刘宋·裴(yīn)《史记集解》所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所以泰山既是古代人皇"告成于天"的封禅圣地,又是集"儒家、释家、道家"思想的寄托之地。

    故泰山称得上是: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而"花果山"这个名字是作者通过"艺术嫁接"的手法"移植"来的,据说作者是江苏淮安人(江苏省连云港市有座花果山)。

    仙石孕猴说:花果山有仙石。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节气(二十四政历)、九窍(九宫八卦)为形;受日月精华所感,遂已通灵;孕胎成卵,遇风化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拜受四方,目射斗府;天地所生,惊动天庭;朝食暮宿,金光息潜;猕猿为亲,虎狼为伴。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古历法名。原为古印度历法。唐代时期传入中国,开元六年(718年)由瞿昙悉达译成中文。它以十九年七闰法,后弃之不用。

    指在一定时间内绕天球大圆循环一周。中国唐代历法以360°为周天,天文学上也以天球大圆三百六十度为周天。据唐代·瞿昙悉达《开元占经·九执历》记载:将周天分为360度,1度分为60分,又将一昼夜分为60刻,每刻60分。

    ——节气(二十四政历):是中国太古时期的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用来认知一年中四季、温度、气象、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是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轨迹制定的。节气是把太阳周年运动的轨迹划分为24等份。节气指时刻,一刻为15度,这样能精确反映太阳运行的周期。据清代·允禄、梅毂成、何国栋等《协纪辨方书》记载:立春艮,雨水寅,惊蛰甲,春分震,清明乙,谷雨辰,立夏巽;小满巳:芒种丙,夏至离,小暑丁,大暑未,立秋坤,处暑申,白露庚,秋分兑,寒露辛,霜降戌,立冬乾,小雪亥,大雪壬,冬至坎,小寒癸,大寒丑。四立二分二至正应八卦,是为八节。奇门九局皆起于此。

    ——四季变化的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温度变化的节气: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气象变化的节气: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物候变化的节气: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图片来自网路。

    ——九窍:人体器官总称。即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孔洞。中国医学理论中有"七窍"和"九窍"之说。据战国时期·医药典籍《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九宫: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以"井"字形划分为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九个区域,以便在晚间观察星宿的移动。用星宿的流变规律来判别方位、感知季节、预测吉凶等资讯,从而给人们在行为决策上提供理论依据。

    这是"中国神秘文化"中一个特有的观测方法。据南朝刘宋·范晔(yè)《后汉书》记载:伏羲观河图而画八卦,阴阳家谓之九宫。一,六、八为白;二黑;三绿;四碧;五黄;七赤;九紫。至今历家所承用。据西汉末期·谶纬典籍《易纬·周易乾凿度》记载:太乙取其数而行九宫。郑玄注:太乙者,北辰神名也,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地神之所居,故谓之九宫。据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记载:九宫贵神。太乙、摄提、轩辕、招摇、天符、青龙、咸池、太阴、天乙。

    ——九宫顺序为:一宫坎(北)二宫坤(西南)三宫震(东)四宫巽(东南)五宫中(寄于坤)六宫乾(西北)七宫兑(西)八宫艮(东北)九宫离(南)

    图片来自网路。

    ——八卦: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中国神秘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与阴阳五行、星宿九宫配合使用,推演世间万物之间关系的工具。是一套用哲学符号和哲理思想来解释自然万物、社会现象的理论体系。

    传说是"三皇五帝"中的伏羲发明,用来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有"阴"、"阳"两种文字表述符号,按照世间万物的变化而平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形式,故称"八卦"。据西周时期·典籍《易经》记载: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据战国时期·典籍《周礼》记载:掌占龟,以八筮占八颂,以八卦占筮之八故,以视吉凶。据西汉·司马迁《史记》记载: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据东汉·王充《论衡》记载:伏羲作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孔子作彖、象、《系辞》。三圣重业,《易》乃具足。据东汉·班固《白虎道德论》记载:伏羲始王天下,未有前圣法度,故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象万物之情也。

    八卦的形成起源于《河图》和《洛书》。据西汉·司马迁《史记》记载:河图命庖,洛书赐禹;八卦成列,九畴悠叙。据东汉·班固《前汉书·五行志》记载: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以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着矣。

    图片来自网路。

    八卦中的每个"卦形"代表一种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兑代表泽。

    【先天卦配洛书之数】:据清代·李光地《启蒙附论》记载:洛书九数,虚中五以配八卦,阳上阴下,故九为乾,一为坤。因自九而逆数之,震八、坎七、艮六,乾生三阳也。又自一而顺数之,巽二、离三、兑四,坤生三阴也。以八数与八卦相配,而先天之位合矣。按术家以乾配九,坤配一,离配三,坎配七,其数奇,故为阳。兑配四,震配八,巽配二,艮配六,其数偶,故为阴。

    【后天卦配洛书之数】:据清代·李光地《启蒙附论》记载:火上水下,故九为离,一为坎。火生燥土,故八次九而为艮。燥土生金,故七六次八而为兑乾。水生湿土,故二次一而为坤。故三四次二而为震巽。以八数与八卦相配而后天之位合矣。

    按邵子(邵康节)以文王八卦为入用之位、后天之学,朱予以洛书为数之用。术家飞宫吊替,俱用后天配洛书。其法以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为序。刘歆曰:八卦九章相为表里。张衡曰:圣人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则所从来远矣。

    ——明八卦顺序: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暗八卦顺序:休、生、伤、杜、景、死、惊、开

    ——石猴出场,艳惊四座。《西游记》作者设定石猴为"无父无母,天地生成",这种"凭空取物"的处理手法:一是为后面的章节内容提供细节铺垫和理论支持,二是防止虚拟人物的"过激言论"让读者产生"含沙射影"的错觉。

    最重要是可以省略很多旁枝末节,没必要在人物关系上多费笔墨。一般古典小说在廓清人物关系背景时,总怕读者不明白而特书细书,难免让人有种循循善诱式的喋喋不休。

    《西游记》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这种似是而非的"神秘感"更加引起读者好奇和猜测,也达到了作者设定"无父无母,天地生成"的预期效果,故在后面章节的叙述方式上更加无所顾忌式的信马由缰。

    想要进一步理解作者塑造角色的出发点,请看第一回目录的标题: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其实可以修改成:源流孕育出灵根,大道修持生心性。或者简化成:源流出灵根,大道生心性。灵根指的就是"天地生成",心性指的是"持道修行"。这样就能理解作者设定"石猴出世"这一情节的用意:根和心。

    ——为什么玉帝对此"异象"只说是: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这里先略过不提,留待以后的回目里详细解说。

    坐地称雄说:穿山过岭,食草饮泉;跳树攀枝,觅果摘花;奔走跳跃,避暑躲寒;林间随戏,涧边任顽;呼兄唤弟,挈(qiè)女挟男;无事赶闲,遇瀑寻源。但见那: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

    潺蔽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恃能逞强,险中求名;钻水探根,飞瀑溯源;瞑目蹲身,定睛观看。但见那:

    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léi:酒器)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

    路过铁桥,石碣有书: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天造仙宫,地设家当;呼众安身,大喜过望;序齿排班,占洞称王。诗曰: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按《西游记》作者的设定:石猴因"勇敢、冒险"遂称"美猴王"。而且赋予石猴"名利危中取,富贵险中求"的拼搏性格。"借卵化猴"、"假他名姓"是作者塑造这个角色的出发点。

    "内观不识"、"外合明知"是作者借用这个角色来"点化"世人。"心无相而物有形"是作者受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格物穷理"(求外)和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即是理"(求内)影响,将两家理论杂糅后刻意地反映在作品当中。

    ——《西游记》文中对"水帘洞"内的环境描述:似有人家居住一般,洞内有铁板桥,石碣上镌有楷书,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

    ——那"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之前是谁曾经在这里居住呢?

    ——我认为作者虚构的参考对象是:伏羲,"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燧人氏之子,生于成纪,定都陈地(今河南省淮阳市),封禅泰山。传说伏羲因为制造八卦,后世尊其为八卦祖师。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

    当然,《西游记》书中没有明确交待,故此观点多为揣测,一家之言而已。

    居安思危说:仙山福地,古洞神州;群猴辅佐,合契同情;麒麟不辖,凤凰不管;朝游暮宿,乐享天真;忽恼坠泪,远虑而忧;悲啼无常,欲寻长寿;云游天涯,问道永生。编筏出海,借风行舟。诗曰:

    天产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趁天风。

    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

    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

    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

    ——"喜宴之间,突然坠泪"值得玩味。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西游记》作者出于"小说情节"的需要,人为赋予了石猴"道心远虑"、"圣心开发"的远见卓识。随着故事的逐步推进,天生石猴开启了一段"参师访道"的奇妙旅程。

    ——为什么作者对"天生石猴"有如此"深谋远虑"安排呢?

    ——套用一句俗语:饭饱思淫欲,饥寒起盗心。《西游记》作者虽然说的是"神魔乱斗"的虚构故事,但出发点还是以"人性"、"人心"为基础,天生石猴也概莫能外。

    问道不畅说:弃筏登岸,南赡部洲;初涉人世,沐猴而冠;招摇过市,学礼摹言;穿州过府,拜道访仙;世俗名利,无心参禅;民风刁婪,求果无缘。正是那: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按《西游记》作者的设定:石猴渡海拜师访道,运至时来,"连日的东南风"把他送到南赡部洲,而"此地多为名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故参仙访道无果。

    而小说里"唐朝"就在南赡部洲境内,作者在为"唐僧取经"这个故事发生地铺垫其合理性。又借"小说家言"暗讽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风气和世道人心,对于今人也同样有教育和警示的作用。这才是一部小说能穿越四百多年而被后人奉为经典名著的核心价值。

    ——为什么石猴没去"北俱芦洲"参仙访道?难道仅仅是"连日东南风"的巧合?

    ——这里先略过不提。留待以后的回目里详细解说。

        西行访仙说:寻道无门,求仙无缘;穿城游县,不觉数年;依前作筏,飘海西行;西牛贺洲,高人隐名;登岸观山,侧耳倾听;穿林问樵,忽闻歌声。歌曰: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注:观棋柯烂,典故名。形容世事变幻、时间久远。据南朝萧梁·任《述异记》记载:信安郡石室山,晋时樵者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

    ——《黄庭经》又名《老子黄庭经》,是中国道家养生修仙的专著,"上清派"的重要经典,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属于"洞玄部"。

    传说作者为老子,由西晋·天师道·魏华存(女)自创门户而普传于世。内容包括《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内景玉经》,两晋时期,又增加《中景经》。

    ——有人据此就认为《西游记》作者虚构的"菩提祖师"为道门中人。其实有断章取义之嫌。原文是: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也就是说:坐着听"相逢之人讲经"而已。

    ——按照《西游记》作者的设定:石猴在南赡部洲寻道无缘,又渡海西行来到西牛贺洲。而世尊佛祖所在的"灵山大雷音寺"也在西牛贺洲境内,也就是说石猴没有跟随"唐僧取经"之前,已经从南赡部洲到西牛贺洲走了一遍,只是行走路线和出行目的不同。

    ——为什么樵夫与神仙为邻,而不去修行问道?

    套用一句俗语: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先。孝敬父母,自古以来便是"儒家伦理纲常"中所奉行的传统美德。樵夫因"父丧母孀,砍柴为生,奉养老母,不能修行"。作者便借石猴的"问答"来颂扬樵夫以"劝诫"世人:据你说起来,乃是一个行孝的君子,向后必有好处。

    悟空为名说:登界游方,至此功成;灵台方寸(心境),斜月三星(心字);菩提祖师,在此修行;唐突神仙,未敢敲门;采食松果,顽耍等候;仙童接引,得见真容。果然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灵台:泛指心或者心灵。据战国中期宋·庄周《庄子·庚桑楚》记载:不可内于灵台。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西晋·郭象·注:灵台者,心也。据南朝萧梁·萧统《文选·刘孝标》记载: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李善·注:寄通神于心府之下,遗迹相忘于江湖之上也。据元代·杨暹(xiān)《刘行首·第四折》记载:灵台拂去是和非,丹用养就元阳气。据民国·鲁迅 《自题小像》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àn)故园。

    ——大觉金仙:是宋徽宗(赵构)时对佛的称谓。古印度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历经两千余年的碰撞与融合,现已成为中国文化里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最初传到中国时,佛被称作"大觉金仙",当时汉字中还没有"佛"字。自西域哲人发明"佛"字之后,就被用来专指"释家",而"大觉金仙"一词才不再沿用。

    历史上"儒、释、道"三家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佛教与道教产生过多次摩擦。

    汉传佛教历史上有"三武一宗灭法"(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在位皇帝用行政手段打压佛教,拆毁寺院,焚毁经像,强迫僧尼还俗。至宋代,据元代·脱脱、阿鲁图《宋史·徽宗纪四》记载: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馀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据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补遗·释道·废佛氏》记载:宋宣和中除佛教,改佛为大觉金仙,佛寺为神霄宫,僧加冠簪为德士。其事皆徽宗独断。

    但称呼的改变与古印度佛教教义本身没有关系,只是不同历史时期宗教之间的争执而已。

    ——菩提: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据近代·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记载: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然所通所觉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断烦恼障而证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为之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故谓之大菩提。

    传说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尼泊尔)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放弃王位后出家修行,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在菩提树下顿悟,终成佛陀。

    "菩提"一词被古印度佛教理论用来借指人在修行过程中,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据东晋(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记载:菩提名诸佛道。佛之菩提有五种: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据东晋(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记载: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应佛菩提(应身菩提)三种菩提。

    纳头便拜,志心朝礼;祖师问名,弟子无性;石破我出,天地生成;打骂任人,不恼不嗔;祖师慈悲,遂赐姓名;化狲为孙,法名悟空。正是:

    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注:此语出自北宋紫阳真人张伯端诗集《悟真篇》。

    ——张伯端(984年~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诚,北宋天台(tāi)临海(今属浙江台州)人。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其自幼聪明好学,涉猎三教经书,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

    张伯端曾任台州府吏,嘉祐二年(1060年),因火烧文书被谪戍岭南,从此走上修道之路。治平初(1064年),陆诜(shēn众多)任桂林知州,起用张伯端掌管机要,改知成都时,又随往。熙宁二年(1069年),在成都天回寺,遇异人得金丹火候之诀。熙宁三年(1070年),陆诜(shēn)卒,张伯端归台州,筑室山居,于熙宁八年(1075年)著成《悟真篇》。后出山转徙秦陇(今陕西甘肃一带),事河东马处厚,于汉阴山中修炼。处厚被召,临行前,伯端托以《悟真篇》。晚年返台州,居桐柏山崇道观,广授道徒,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卒于百步溪(今属临海)。仙逝前留有《尸解颂》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

    张伯端是北宋内丹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以"内丹"为修仙途径,而以"性命双修"为其内炼大旨。认为以"人体"为鼎炉,以人的身心中的"精气"为药物,以"神"为火候,通过内炼(炼神返虚),使精气凝聚不散,结成"金丹大药"。他的道教思想深受佛教禅宗影响,主张"三教合一",试图以道教修炼性命之说融合"儒释道"三教。被后世尊为"道教南宗始祖",并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清代乾隆时期《四库全书》将其所著《悟真篇》与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并称"丹经王"。此外,还著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方》、《金丹四百字》、《金华秘诀》。

    ——按照《西游记》作者的安排,石猴拜在"菩提祖师"门下为徒,始有姓名:"狲"字去兽旁为"孙";"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中乃第十辈,分派取名为"悟空"。

    ——"灵台方寸山"和"灵山"是什么关系?"菩提祖师"和"如来佛祖"又是什么关系?

    ——灵台方寸山(菩提祖师)和灵山(如来佛祖)同属西牛贺洲境内,按"一山不藏二虎"的理论,它们应该是"从属关系"。

    ——菩提祖师(猜测一):须菩提。传说中世尊释迦牟尼的"十大门徒"之一。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号称"解空第一"。

    须菩提智慧过人,但性情恶劣,嗔恨炽盛,为亲友厌患,遂舍家入山林。山神导之诣佛所,佛陀为说嗔恚之过患,师自悔责忏罪。后得须陀洹果,复证阿罗汉果。系世尊释迦牟尼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被誉为"解空第一"。

    ——也可以猜测为作者虚构"孙悟空"的原型参照:须菩提与孙悟空的脾气秉性极为相似。

    ——传说中世尊释迦牟尼"十大门徒"分别为:

    摩诃迦叶:苦行第一

    目犍连:神通第一

    富楼那:说法第一

    须菩提:解空第一

    舍利弗:智慧第一

    罗:密行第一

    阿难陀:多闻第一

    优婆离:持戒第一

    阿尼律陀:天眼第一

    迦旃(zhān)延:议论第一

    ——菩提祖师(猜测二):菩提达摩。南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古印度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

    南朝萧梁时期,菩提达摩泛海至广州。登岸后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弘扬佛法,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到北魏都城洛阳嵩山少林寺后,面壁而坐九年,遇慧可(神光)法师,即付法传衣。著作有:《少室六门》、《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其他如《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轮》、《南天竺菩提达摩观论》多为后人所托。

    菩提达摩创立的"禅宗"为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主张修习禅定,是"戒、定、慧"三学之一。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本源"为宗旨,亦称佛心宗。在后世"佛教本土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北宋·善卿(陈师节,号睦庵)《祖庭事苑·卷八》记载: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印度佛教历代尊者及传法偈:

    世尊:释迦牟尼佛

    【传法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西方一祖:摩诃迦叶尊者

    【传法偈】

    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

    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西方二祖:阿难尊者

    【传法偈】

    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

    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西方三祖:商那阿修尊者

    【传法偈】

    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

    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

    西方四祖:优波鞠多尊者

    【传法偈】

    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西方五祖:提多迦尊者

    【传法偈】

    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

    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西方六祖:弥遮迦尊者

    【传法偈】

    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

    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西方七祖:婆须蜜尊者

    【传法偈】

    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

    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西方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传法偈】

    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

    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

    西方九祖:伏驮蜜多尊者

    【传法偈】

    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

    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

    西方十祖:胁尊者

    【传法偈】

    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

    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

    西方十一祖:富那夜舍尊者

    【传法偈】

    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

    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

    西方十二祖:马鸣尊者

    【传法偈】

    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

    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

    西方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

    【传法偈】

    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

    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

    西方十四祖:龙树尊者

    【传法偈】

    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

    于法心不证,无嗔亦无喜。

    西方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传法偈】

    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

    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

    西方十六祖:罗侯罗多尊者

    【传法偈】

    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

    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

    西方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传法偈】

    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起。

    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

    西方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传法偈】

    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

    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西方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

    【传法偈】

    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

    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

    西方二十祖:夜多尊者

    【传法偈】

    言不合无生,同于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西方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传法偈】

    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

    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西方二十二祖:摩蝗罗尊者

    【传法偈】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西方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传法偈】

    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摄。

    吾身非有无,何分一切塔?

    西方二十四祖:师子尊者

    【传法偈】

    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

    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

    西方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传法偈】

    圣人说知见,当境无是非。

    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

    西方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传法偈】

    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

    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西方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传法偈】

    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

    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西方二十八祖:菩提达磨祖师

    【传法偈】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菩提祖师"的身份问题历来颇有争议,莫衷一是。我认为《西游记》作者在"构思人物"时参考了传说中"须菩提"的生平事迹、个人能力,还有真实人物“菩提达摩”的言行举止、观点论述。以现实人物为原型,通过艺术叠加的手法"虚构"了一个人物。

    ——"菩提祖师"和"如来佛祖"应该是"师徒关系"。

    ——"菩提祖师"参照人物:须菩提和菩提达摩;

    ——"孙悟 空"参照人物:须菩提(解空第一)。

    《西游记》本是虚构的神话小说,书中没有明确交待,观者只能妄加揣测。正如清代・金丰《说岳全传・序》中所言:从来创说者,不宜尽出于虚,而亦不必尽由于实。苟事事皆虚,则过于诞妄,而无以服考古之心;事事皆实,则失于平庸,而无以动一时之听。至于假手仙魔之说,信其有也固可,信其无也亦可。总之,自始及终,皆归于天。故以言乎实,则有忠有奸有横之可考;以言乎虚,则有起有复有变之足观。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娓娓乎有令人听之而忘倦矣。

    ——窥一斑而知全豹,更多猜测详见后文。

    ——至此,《西游记》第一回目的内容全部完结:盘古开天石猴出世占山称王问道菩提。诗曰:

    古人作事无巨细, 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 冢中笑尔书生气!

               ——明钟惺《邺中歌》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希踪文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昭昧卮言》西游篇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wo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