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北京天文馆》张鑫)
![](https://img.haomeiwen.com/i25620885/9034106ed9c2bbd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620885/a4af40950bf75de6.jpg)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唐】 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立春节气知多少
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315°时为立春,二十四节气又开始了新的一个循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始建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史记·天官书》:“立春日,四时之卒始也。”冬去春来,立春标志着天地不通,闭塞成冬的时节将要过去,东风送来暖意,天地和同,草木萌动。
《淮南子·天文训》载:“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古人用十天干十二地支来纪日、纪年、纪月。十天干的顺序对应十二地支,天干循环六次,地支循环5次,完成六十个不同的干支组合。而立春就是干支纪年的开始,是为岁首,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即为一岁。
![](https://img.haomeiwen.com/i25620885/07a9118a4d944c1d.jpg)
北京时间2022年2月4日4:51迎来立春节气。
立春日的傍晚8点,二十八宿中的毕宿刚过上中天。毕宿八星,形似“丫”字,古人将其想象为一捕兔的叉网。毕宿所对应的古希腊星座是金牛座,其中形似金牛之眼的亮星就是著名的毕宿五(金牛座α),是一颗红巨星。
在金牛座内,“天关”星的边上有一雾团,它就是在梅西耶星表排在第一位的“蟹状星云”。1054年中国宋代宫廷天文学家杨惟德发现了一颗新出现的“客星”,并在《宋会要》中留下了详细的记载:“嘉祐元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后来,天文学家确认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爆发的一颗超新星的遗迹。中国古代的超新星记录对现代恒星演化理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印证作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25620885/e9819e06288600cf.jpg)
立春三候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15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立春之日,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躲在洞里冬眠的小虫子慢慢醒来,蠢蠢欲动。水面上厚厚的冰开始融化,可以看到水下的鱼了,就感觉鱼游动的时候像背着冰一样。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在农业社会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意味着每年农事的开始,“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不仅平民百姓会通过“迎春”仪式,祈愿一年的风调雨顺,而且对于帝王来说,也同样重视新一年的开端。
《礼记·月令》中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先秦时期,天子在立春前三天就要开始斋戒,立春当天,要亲自率领众臣到东郊举行一系列迎春仪式,向百姓“劝耕”。
后来,这种“迎春之礼”的形式越来越多样,而且随着发展,民间也逐渐兴起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
《后汉书·志第四·礼仪上》:“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志第八·祭祀中》:“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旗服饰皆青。歌《青阳》,八佾舞《云翘》之舞。”《志第九·祭祀下》:“立春之日,皆青幡帻,迎春于东郭外。”到了汉代,迎春仪式进一步完善,天子及群臣的“车旗服饰”都要是青色的,并且用最高规格的祭祀舞蹈来祭春神。各州郡县的官员百姓也要身穿青衣、头戴青巾,到城东郊迎春。
宋代立春时更是热闹,官方不仅“大内出春盘并酒,以赐近臣。”而且还会举行鞭春仪式,民间百姓也有各色的庆祝活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
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中记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燕京岁时记》亦有:“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时至今日,鞭春牛、挂春幡、吃春卷春盘、咬春等立春传统习俗依然在全国各地流行。在古观象台,每年立春的时候都会举办“鞭打春牛迎立春”的活动,春官手执柳条,一下下打在春牛的身上,意在唤醒冬闲的耕牛,有“催耕”之意,同时也寄托了丰收的期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