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部 (一至三章)
大约是笔者历史知识缺乏,对百年前俄罗斯的国情以及国际局势一无所知的缘故,托翁笔下的这三章内容,我有点看热闹的感觉。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大概就是我眼下的心情。
在第一章里,作者叙述柯兹尼雪夫花费六年心血写成的《试论欧洲和俄国国家基础和形式》一书正式出版发行,但社会上没有任何反应。“他的朋友、专家和学者有时出于礼貌才提到它。那些对学术著作不感兴趣的熟人根本没有提到过它。”我不知道是否真有这本书或者类似的著作,但一看这书名,就望而生畏,才不会去看它。看它的那些人应该是革命家、政治家,拟或醉心于政治和国家治理的少数人吧!
柯兹尼雪夫的著作最终遭到个别并非懂行的人的批评和批判,说它早就受到大家的谴责和普遍的嘲笑。这让柯兹尼雪夫感到特别痛苦,六年的心血完全白费了。
人们在关心什么呢?热点事件呗。在柯兹尼雪夫所属的圈子,除了斯拉夫问题和塞尔维亚战争外,什么也不谈。但在这一章有一段描述堪称经典:“他看到在这波澜壮阔的社会浪潮中,冲得最前、叫得最响的都是些郁郁不得志的人:没有军队的司令,没有部门的部长,没有刊物的记者和没有党羽的党魁。从这个问题上,他看到许多东西是轻率可笑的,但同时看到并且承认那种联合社会上各阶级、令人感动的日益高涨的热情。”我不知道读者朋友们会不会和我一样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诸多联想。各个自媒体平台上,有一大批这样的人在呼风唤雨。
当然也有一件事让柯兹尼雪夫感到高兴,那就是舆论的表现。整个社会明确表示它的愿望,表现了民族精神。他越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就看得越清楚,这将是一个规模浩大的划时代事件,他要全心全意投入其中。还准备在全民族最神圣的地方,在偏僻的山村,饱览一下民族精神高涨的景象。因此决定和卡塔瓦索夫一块去列文家访问。
托翁在第二章描写柯兹尼雪夫二人在库尔斯克车站与欢送志愿兵的人群相遇的经过。这个场景也是托翁的精妙安排,因此才能与不知名的公爵夫人相遇并攀谈志愿兵的人数,资金的募捐,还有当下的战况以及人们的热情。最重要的是要遇到几个重要的人物,间接传递许多的讯息。这些人物包括奥勃朗斯基,伏伦斯基和他的母亲。
有关伏伦斯基,托翁在第二章里只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他那张饱经沧桑而显得苍老的脸简直像化石一样。”我估计广大读者和我一样着急,上一部最后一章安娜惨不忍睹地走了,那个世界上最爱她的男人该是怎样的痛不欲生呢?可是托翁却故意而为,事件发生后他第一次在书中露面,仅仅就是这样一幅特写镜头。
在第三章里,托翁通过柯兹尼雪夫、卡塔瓦索夫二人同几个志愿兵的攀谈,以点带面介绍了这些志愿兵的来源,组成和他们的一些经历。竟给卡塔瓦索夫留下了不良印象。他从这些人的外表和谈吐,从他们一路上抱住酒瓶不放的那份酒兴看出,他们都是些该死的兵痞。但他不敢发表这样的意见,尤其不敢指责志愿兵。卡塔瓦索夫回到柯兹尼雪夫跟前时,不由得违心讲了对志愿兵观察后的印象,说他们都是出色的战士。
看来不论是哪国人,那个时代的人,因为明哲保身的缘故,人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学习了说谎话。当然,谎言也许在另一种氛围之下,又可能变成真话,变成真实情况。
托翁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他似乎在不经意间,在生活的河流里就摘取到一朵灿烂的浪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