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网络
“救命!救命!救命!”一声比一声听着令人心惊。
这是2015年5月24日,寻常的一天,许福成像往常一样骑车回家。途径兴庆区塔桥章子湖时,他忽然听到湖面传来急促的救命声。闻声后,他顺着声音的方向望过去,只见一个小人人正在湖水中拼命挣扎,不妙!他扔下自行车,朝着湖面奔去。起初,他试图在岸边把孩子“捞”起来,可是,在岸上伸手的他,明显感到湖面太低,且孩子离他也有段距离,他压根够不到那孩子。
此时,孩子还在不断叫喊着救命,情况十分危急。
许福成,彼时只不过17岁,也是个少年。我不敢妄言他当时的具体想法。我只是想,他在那一刻是否思考过该怎么救?是否犹豫过不救?是否顾虑过救人的结局?紧急情况下,无论怎么想,貌似都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一刻,许福成是怎样的选择。
当时情况危急,水性不太好的许福成,在“捞”不到孩子之后,没想太多,就纵身一跃,跳进了章子湖。他在采访中说,其实当时他也不知道水深水浅,他亦不知道他会不会救到那位小人人,他更不知道这一救会不会把自己的命搭上。
听到这里,我心生胆怯。换作是我,我当时的选择会不会和他一样?我会不会舍命救人?会不会勇敢一跳?这一切都是未知数。但我敢肯定的是,在自己水性不好的情况下,我没有那份勇气去尝试能力范围之外的一些东西。
跳进章子湖后,凭着对凫水的一点记忆,借着一点似游又不似游的技巧,他在湖面扑腾了几下后,离那个喊救命的小人人越来越近。快到小人人跟前的时候,许福成像抓住生命一般立马拉住了小人人的手,他把小人人的小手紧紧攥在自己手中,朝岸边划过去。
这场生死,经历了前后总共不到十分钟,却像经历了一个世纪。
万幸的是,那位小人人最终得救了;更万幸的是,许福成也没有出现异常情况。
以前看救落水儿童的桥段,都是在电视上或者新闻上。现实生活中,我没有亲历过这样的场面,也没有亲眼见过他人施救的过程,所以我觉得救人是壮举,救人之人更是英雄。我对这种英雄非常膜拜。
而今,我要采访的对象,站在我的面前,他正是我所膜拜的对象,和他靠得这么近,还聊了这么多,这让我很难将他和那个舍生取义、只有教科书里或新闻里才有的英雄人物联系起来。
他,一个很不善于言谈的少年,看上去还有些老实。救人的时候他17岁,赶我采访的时候,他整18,此时可以称他为小伙子了,时间过去了一年,他也从未成年人的行列跨越到了成年人的行列。个头不算太高的他,身体却很结实。从眼神里看,他有些忧郁气质,就连他的QQ网名都起的与忧郁有关。他看人的时候,也不似一个大男孩那样成熟,青涩与懵懂,可能就是他这个年龄段的标签。
这个略带忧郁的男孩,在救完人后,就默默离开了现场,如同他的忧郁。我想,他做事的风格如此低调,也应该是和他的忧郁气质有关。
故事的后来是这样发展的。
落水的小人人,是兴庆区塔桥小学一名三年级学生,叫于正邦。那天下午放学后,于正邦没有按时回家,而是和几位小伙伴去了章子湖边玩耍,谁料不小心就掉入了湖中。后来,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因为自己闯了祸,他未敢将此事声张,也没敢将此事告诉自己的父母,他更怕父母的打骂责罚。
直到几天后,当天和于正邦一起玩耍的几个小伙伴,无意中将此事告诉了于正邦父母。于父于母听完落难、救命、施救等整个过程后,紧张、心惊、后怕等一系列情绪一涌而来,但更多的是,对救命恩人的万分感激之情。
滴水之恩,该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大过天的救命之恩。此时,于父于母决定按着几个孩子所说的特点去寻找救自己孩子的恩人。几个孩子当时描述了许福成的大致轮廓、校服样式、自行车样子和书包颜色。于父于母依照这些,还真给找到了。
原来,救命恩人是银川四中的一名九年级学生—许福成。在于父于母的一片片的道谢中,许福成的英勇事迹立刻轰动了班级,传遍了学校。一时间,大量媒体前来报道,广播里、报纸上、电视上,都在说许福成的事迹。此事被大篇幅地报道,就是因为非同寻常,必定那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做着一件他人的事,这不比其他,可以轻描淡写。
看报道的人,也该是紧张的、胆颤的吧,换作是你,你会不会在不会凫水的情况下还会选择救人?这是一个世纪问题。
我问过几个朋友这个问题,大家心里的答案都是不确定。有朋友说,生命该当敬畏,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如果在不知道自己是生是死的情况下去救人,他们觉得这是无法想象的,自己很有可能不会像许福成那样勇敢。
可以想见,许福成的舍己救人是多么地无私,多么地无畏,多么地伟大。他的确是个英雄。而他,之所以能成为最美银川人,不仅是因为他这份救人的勇敢,更是因为他为时代主旋律做了最好的代言。今天的和谐社会,不正需要这样的精神引领我们吗?
我所做的就是,把许福成的事迹记录下来,让更多的银川市民看到;把他的精神印成铅字,传播出去。他,不仅是最美银川人,更是这个时代道德楷模的代表。他,是民族的骄傲,值得被歌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