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完你好,小孩这本书完以后,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身心健康的成长,家庭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远远是不够的,因为孩子也是一个社会人,婴儿时期,她的世界是我们的一个小家,当他步入幼儿园,他的生活圈子在慢慢扩大,接着是小学,中学等,还有孩子出去的任何一个场所都是她生活的环境,而这个环境如何对它,将会决定了它之后如何的去回应社会。所以能让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尤为重要,它是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校园环境。
书本里面把孩子的生长环境,分为三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跟校园环境,那我觉得,社会环境是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很难以以一己之力去改变他,比如最近教材的插图话题1度被引上了热搜,以前我们是非常相信我们的嗯,教材的,特别是直接从学校到孩子手中的,我们认为都是非常健康安全的东西,但是这一次出现了这么大问题,那这不是是我们没办法控制的原因,那我们可控的是什么?可控的就是我们把判断的标准尺度告诉我们的孩子,让他在内心有一把正确的尺子去衡量,而我们是不是在孩子以后接触的书籍当中?我们父母先自己的去看一遍,为孩子筛选一次呢?当然,之后的大环境会有很多的诱惑,很多的不定性原因,那我觉得我们应该给孩子一种去适应它,去做自己,做自己认为真善美的东西。
而校园是孩子成长当中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嗯,当然,我们父母有一定的选择权,帮孩子去考察怎样一座学校,但是,当孩子进入这个学校的话,它有很多的因素是我们父母不可控的。比如说他的一些择友方面和一些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是我们没办法去控制他的,。所以我觉得在这三个环境当中,最重要的是家庭环境。这也是我比较想分享的一个点。我觉得在家庭当中,当我们给予孩子足够多的真善美,或者说我们想给予她的一些人生观价值观的植入,会滋养孩子健康的朝我们期待的方向去发展,。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有一句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孩子七岁之前,他绝大多数的行为影响都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父母的榜样的力量。
我觉得这本书他可能没有给我们很多的实操性的工具,但是我觉得他是把在育儿当中最深层的原因生成的因果关系直接的披露在我们的眼前,比如他说,嗯,中国家庭模式的公司叫做缺位的爸爸加焦虑的妈妈等于失控的孩子,这个让我们仔细想起来是很有道理的。所有在孩子身上的问题,追根溯底就是这个家庭的原因。
都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必定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一个拖拉的孩子背后定有一个唠叨的妈妈,唠叨的妈妈背后就有一个不愿意付出的爸爸。
那一个自卑胆小的孩子,背后肯定有一个强势独裁的妈妈,那其背后还是有一个不愿作为的爸爸。
所以我们总能在孩子的身上看到一个家庭的缩影。最近在网上有看到一个视频,当一个妈妈在做事情的时候,他一直是蹲着的,然后爸爸每次看到都给妈妈地上一个凳子诶,久而久之,这个孩子有一次看到妈妈蹲在那边拆快递,她很自然的也跑过去拿了把凳子给妈妈,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言传身教。
我是希望孩子从小就在孩子心里播下一个善良的种子,所以当着孩子面前的时候,我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特别是生活当中,别人甚至陌生人做一些小小的帮助,我都非常的乐意去做。
当然,我的分享并不是说社会环境跟学校环境并不重要,但是我觉得说如果把孩子比作是一颗小树,那我觉得底下泥土当中的营养就是我们家庭给他的。当这一颗小树吸收了足够的营养,它的根部向下扎的更深的时候,就算泥土以上的地方狂风暴雨,严寒酷暑,我觉得这棵小树苗,都是不会轻易的被打倒的。
还有一个点,就是不知道你们有这种感受,当出了社会的话,我们的内心会受到很多的伤害,会出现很多的裂痕,但是那我们可不可以选择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把他的这个心包裹的紧紧的?用我们的爱去滋养她,去让这个心更加的强大,我们虽然说是无条件无私的去爱我们的孩子,但是当我们用错方法的话,其实我们无形当中也是在伤害着我们的孩子,那这就会在这个心上造成的一道道的裂痕,这样子说可能会很揪心,确实是真的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们要让他尽量的不那么早的去出现裂痕。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爱的轻松的家庭氛围里面去成长,然后让他有足够的力量去迎接社会,或者说未来给她的一些经历跟挑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