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童时期,家长和老师就是我们心中的“榜样”。由于生活环境单一,接触面较窄,所以他们的形象就被“巨人化”,以至于我们会用“因为他们就是这样做的,肯定没错!”的思维模式,来判断事物的对错。
因为在年幼时,我们还没完全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模仿榜样”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但有时“榜样”就是“标准答案”吗?
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有一群孩子因各种原因聚集在一所封闭学校里。校长就是一个以恶制恶的“榜样”,习惯体罚;有个新来的老师,善用感化教学,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
影片前段叙述在“校长时代”,孩子们横行霸道,行为过度,自己却浑然不知;后段讲述在新老师“爱的教育”下,孩子们开始懂得了体谅、感恩......
亲爱的读者,此刻您是否意识到“榜样”优劣的重要性呢?那我再举两位“榜样”:
今日,我看到一则消息:有位爸爸用“爱的亲吻”给自己五岁的女儿来了一次“全身吻”(衣服掀开的),其妈妈和外婆在旁无视此事。(惊讶啊!)其作者指出,这种家长的“性无知”,会导致孩子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日后容易成为性侵犯的目标!
突然让我想到另一个案例,大概是记者采访一个妈妈:为何您儿子这么优秀?那位母亲说到:儿子在家时,我跟爸爸都不看手机,大家都看书,家里有看书的氛围,使他养成了看书的好习惯,所以他知识面广。
所以,想要孩子成为优秀的人,首先自己得是个好“榜样”,才能正确引导孩子“前行”。
(不足之处,望各路大神多多指点)
你就是这样!我效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