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30号了,大半年都过去了,这疫情还没过去。回想这大半年,从假期到隔离,从推迟复工到居家上班,从轮值上班再到全面复工,还有最近北京的疫情。“宅”成了这半年的常态,这段日子急促而漫长,自己的时间突然也多了起来。正好趁此可以把之前或买或赠的书,或看或翻一遍。
时至半年,也借此做个梳理。读书也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如有喜欢的同好可以借此交流心得,遇到不喜欢的,也可借此提醒“避坑”。
1、《简读中国史》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特质。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是宏观的脉络框架下,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坐标下横向对比。在三百多页的篇幅里把中国的整个历史和西方历史做了很透彻的比较。读这本书也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纠正了一些以前上学时历史课本中许多常见知识偏见或谬读。但是也有“瑕不掩瑜”的地方,如作者后记所言:“不是学术作品,而是一本面对大众读物的普及读物。”也许永远没有真正客观的答案,因为历史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客观。也许这就是读史的魅力,思考历史的目的就是知兴替,明得失。以昨日之事,做今日之师。
2、《华杉讲资治通鉴》左宗棠语: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如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时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知行合一,以史为鉴,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3、《刺客列传》读《刺客列传》的时候,正好也在读《资治通鉴》,其中关于聂政的故事正好与郑问的漫画对应。水墨人物线条洒脱飘逸,手中利器,肌肉和飞舞的衣袖结合刚柔并济,场面塑造气势恢弘,画工力透纸背,透视感使得画面镜头张力十足,同时人物光影塑造讲究,有些面部两侧光外加冷暖色温对比,将人物性格塑造跃然纸上,悲壮而豪迈。这是第一次看郑问的作品,第一眼有点日本墨绘画家御歌头(okazu)的水墨感,不知是否受了郑问的影响。第二感就是节选的故事略显单薄,水墨黑白在重彩的粉饰下,看久略有“美腻”感,画面略有匠气,此处纯属个人主观喜好。
4、《小顾聊绘画/壹&贰》一本艺术家科普简介+作品+诙谐幽默逗比解读+狗仔八卦+私生活读物,没有故作高深高雅的艰涩解毒,多的是接地气的寓教于乐,有些信息没有完全抛析透彻,引起兴趣,善于留白,留有悬念,好似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打开一个小门缝,有心者自己去探寻广袤的艺术之旅,无意者权当扩充艺术谈资的快餐读物。
5、《是枝裕和:再次从这里开始》是枝裕和的电影有种风轻云淡的力量,平静凝视着哀而不伤的生活。将在社会中的种种挫折、不公遭遇下,化为人性中点滴微弱的温暖,凉薄和光辉。宽恕与容忍,又有无奈与不舍。导演叙述冷静冷酷,善于留白。看似一条故事线,穿起了百味人生,眼看画成圆满的时候,突然戛然留白,让你在被悲痛击穿心灵的同时,体会到深深的美感,这就是人生不适中的舒适。“人生,从来只是人生而已。孤单的滚落在路旁,等待你去拾取。”
6、《荒废集》刻画承平岁月的种种恶,容易,讲述罪孽时代的片刻欢悦,很难,而且不宜。七十年代算得天地不仁,终于拿青春没奈何。幸亏年轻!这题目,是为我辈侥幸,也为那时代无数被吞没的人。----《荒废集》 先知陈老师的画,后闻陈老师言,再看陈老师的书。说起书,是本杂集。每篇文章都是一贯的文风古朴,借古喻今,有理有节,才情意语,畅快淋漓。从文章来说绝对是好文,但是从书的角度看,未免读前知后,可能是同一题材收录的缘故,前面读起来还好,最后一篇也棒,就是中间的文章读起来有点絮叨,来来回回就是那些事儿,难免有点审美疲劳。就好似一盘芥末墩,偶尔吃惊艳,但是不能当饭吃。所以,这本书,建议不要一气读完,最好是穿插着其他书,隔三差五的的看看翻翻。
7、《云雀叫了一整天》长文显气度,短句见骨子,不长不短逞风韵。相比甲辑小诗,更喜欢乙辑妙句。
8、《闲话闲说/阿城文集之四》用闲话的标准来说,站在政治立场的对立面,此书应该是“世俗现实主义+世俗浪漫主义+政治讽刺”的一本闲话世俗的杂文。其中关于“他妈”和“他妈的”的语言韵律节奏解释的精辟生动。
9、《常识与通识/阿城文集之五》书分三辑,第一辑是12篇关于常识通识的“闲谈”,有些内容是重复“闲话闲说”里的。第二辑是与6个大师的“闲聊”,说实话有些话题,比如与姜文的对话是完全是自顾自说自说自话,另外有些话题是重复前面的内容。第三辑完全是胡扯,一个朋友做序吹捧阿城为“孔子”,这就有点不要脸了。
10、《穷查理宝典》“如果你知道未来将死在那里,那你就避免去那里就好了”,一个可爱的古老笑话。其实是查理调皮的阐述“要学会逆向思维”,所以伟大的代数学家卡尔·雅各比常说,“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用在投资领域上查理说:在别人害怕的时候,你疯狂。在别人疯狂的时候,你害怕(谨慎)。同时要学会双轨分析思维,掌握多元思维模型,避免做“铁锤人”。
11、《水平营销》左脑理性逻辑,右脑创新跳跃。在“定位、细分、品类”为代表的垂直营销(细分市场)发展到“走投无路”的时候,在利基市场不会扩大的时候。可以“跳出三界看五行”的运用“跨界、混搭、组合”的方式开启水平营销(横向思维)。水平营销不会替代纵向营销,只是在品牌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了对纵向营销的补充。其中对市场、产品、营销组合的创新方法,以及发现“焦点、横向置换、空白、跳跃填补”的6的技巧配合案例的讲解,深入浅出,更像是一本讲怎么开发(市场、产品、传播)创意的方法论。
12、《冲突》在这个营销大师营销理论越来越多的营销时代,消费者的注意力和时间都成为稀缺商品的时代,怎么利用有效的时间,去阅读有效的信息,快速区分营销书籍。此类书分两种,一种是营销工具书,另一种是营销宣传手册。第一种代表是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 第二种的代表就是叶大师的《冲突》 为啥说此书是叶大师的自己宣传手册呢?第一、巧立名目、概念牵强。首先借用左右脑感性理性的理论,将人的需求欲望的抑制,归结到“冲突”这顶大帽子之下,实属为“为了冲突造词而拼凑冲突理论”的牵强之举。第二、生搬硬套,拼凑感强。不能说整本书的理论是错的,引经据典了大量的经典案例和其他营销大师的理论。第三、案例粉饰,可信度低。最后324页:“重复的对象”出现了2次,是不是笔误?整体作为工具书不及格。
13、《广告拜物教》一个好的文案,应该是个诗人。而一个好的诗人,就是一个哲学家。
整体来说,这本广告作品辑可以当作课外读物偶然一读,从中学习不同的修饰手法。但绝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文案教材。因为,甜品不止一种,不能当饭,吃多了洛克菲勒牡蛎也腻啊。
14《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实实在在的人,实实在在的道理,实实在在的广告,甚至实在的有点膈应人。没有高深的“造词”,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他跟你聊天,我怀疑是不是他秘书给他录的音,直接整理成了文字。朴实无华,大道无形,对营销、产品、广告、对团队人的管理,都很接地气。
15、《参与感》其实就是抓住了现在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进行的共创模式。互联网思维也就是用户思维,打的是圈层客户关系口碑。总结关键:1、专注极致做好爆款产品是发动机;2、培养有忠诚度的种子粉丝的口碑,用户关系是关系链;3、运营好圈层提升美誉度的社会化媒体运营是加速链。雷军是个有领导和人格魅力的创业者。
16、《文案的基本修养》书名已标注好了内容:文案、基本、修养三个关键词。书的前大半部分吧,内容都是啰嗦冗长,反而后1/4部分谈起创意工作法、怎么正确对待加班、开会、脑暴以及创意评判对错好坏的问题,与我有些观点是不谋而合。这些基本的修养,是一个老创意对自己的工作总结,也是对刚入行或者对创意业务、知识略存疑惑的初中级从业人员提供了知识和判断、工作方法。同样的知识,完全看个人领悟了。有些事,是读了书才能在工作中渐渐明白的,还有些事,是只有工作经历了,踩过坑了,才能读懂书的内容的。祝大家,天天向上,少走弯路。
17、《营销管理》营销类书籍的经典典范,是一本教科书级的营销字典。从品牌资产到4P到全球化营销运营、营销组织的管理等面面俱到,并且难能可贵与时俱进的一再改版,用了40天断断续续的粗略读完第14版全球版(中间停了一段,还看了一本王小波《思维的乐趣》,调节了一下节奏),其中对未来营销环境和新媒体渠道、营销趋势的预言,今天看来预测的也十分精准。打算有时间重新系统的细读一遍。
18、《如何把产品打造成有生命的品牌》其他书中内容分为3类:第一类,别人(他的同事或者客户夸他);第二类,他自己夸他自己,反复讲的是左岸咖啡。这个案例确实非常成功,我也很喜欢这个品牌当时的KV和TVC,以及营造出来人文的品牌调性,案例是好案例,但是没有太多的分析。另外好像至少2次接机贬低当时的总监刘继武,哈哈。第三类,企图从公司管理、创意管理、客户管理、怎么开会、怎么用人等角度分享30年的经验,标题很好,最后内容却流于表面,有点心有余力不足或者力保留的感觉,总之不太实用,鸡汤成分偏多。书中最有价值的是第2Part中第一章关于定位的阐述,分别从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传播定位做了阐述,浅入浅出,讲的都是一些提案或方案的技巧,还是可以一读。
19、《普通语言学教程》 语言是一种约定成俗的符号,人们同意使用什么符号,这符号的性质是无关轻重的。语言在言语活动事实中的行为作用,一个由心理现象到生理行为的物理过程。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文字唯一存在的理由是在于表现语言。
20、《身边的江湖》 “野夫”这个名字说来还是有些巧合,之前刚毕业时找工作,曾应聘过一家设计公司,老板也叫野夫,后来与朋友聊起此段经历,朋友拿来“土家野夫”的文章说,此人是你说的一面之缘的“野夫”吗?后来经考究,彼野夫为艺术家李野夫,此野夫为郑野夫。野夫名字的出处:“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二者同为文人,却不是同一个野夫。书中往事往思,文风古朴,词句古典而戏虐,内容深沉伤痛又温良深沉。好似一位对酌薄酒的邻家老江湖,听他“白发江湖忆旧游”的往事故事。
21、《战略品牌管理》理论空洞,案例分析不透彻;翻译晦涩难懂,没有提炼,一句话需要反复阅读,不是含义深刻,而是被“洋味十足”的绕弯子绕到难以理解。作者理论基础不强,大多数引经据典采用别人的观点装砌自己。引用最多的是戴维.阿克 再好的案例也是因当时时代的环境而造就,不可死搬硬套。
22、《流量池》高度概括就是“流量留量”,全书分12章对传统广告、品牌定位、事件营销、数字广告投放、落地页、直播包括行业术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点线分明的分析,词藻朴实,简单直接、实用有效,适合不同层面的不同甲乙方的营销人阅读,始终保持“品效合一的流量池思维”。
23、《品牌22律》不得不说“定位”理论的提出却是在40年前,是一个非常有开创性的理论。但是靠这个40年的冷饭理论一直翻来覆去的圈钱就有点不厚道了。全书22律,”浅显“易懂,浅显是指:案例分析的很浅显,理论依据也很浅显,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论据跟的很牵强,尤其是第2律收缩定律里关于星巴克的案例。“易懂”是指:看看就好,别深究。有些理论前后矛盾,不深究的建议就是别在为这些不负责的话浪费时间。
24、《掌控谈话》作者是个谈判专家,正如书中所说“生活是一场谈判”Never Split the Difference: Negotiating As If Your Life Depended On It,我觉得书名应该翻译为《掌控谈判》而不是“掌控谈话”。
25、《好战略 坏战略》一本关于“战略”的扫盲读物,前后因为工作的缘故1个月才断断续续的读完(其实这种读书的方式并不好,尤其是这种理论性很强的读物,更建议集中1周内读完为佳。这也为我第二次读此书买下伏笔),读完此书对战略有个浅显的认识:战略是为完成目标而付出的一系列行动。战略的意义在于“实现目标的指导”,本质是目标的解决方法,而不只是“制定目标”,而是围绕目标设计合理方案,集中资源分步骤处理关键问题。一个战略的核心包含3个要素:调查分析、指导方针、连贯性动作。
26、《文案发烧》书名跟内容有点不太相符,《文案发烧》但是大多不是教你文案写作的技巧,而是一本广告菜鸟面试、生存、从业法则。作者早在1979年就从事广告,写这本书的时候应该是2004年。揭露了广告从业历程中的种种“规则”。有技术专业上的规则、有跟客户相处的卖稿的规则、有广告公司内部生存的、求职的简历的规则。虽然是美国广告行业,虽然是20-30多年甚至更久前,但是跟时下的广告圈对照,一切规则都没变!尤其是有一张1930年的客户改文案的漫画,跟今天的情况一样。注意1930年,距今90年前!!!整体来说适合菜鸟或者中鸟阅读了解规则,另外文字大量的美式文化幽默,读起来大部分难懂,还有一些有点隔靴搔痒的蹩脚感。整体3颗星
27、《午夜之门》文风古朴,故事古色的北岛漂泊散文集。那些流浪者的故事和人生,在午夜悄然为我打开一道时光之门,没有比光线更长的影子!
28、《思维的乐趣》小波的小说很棒,杂文从单篇文章来看有的也很棒,但是从杂文集,从书的角度来看,就有点没那么棒了。这不是挑刺,只是个人读完的感受。因为王小波说:成为一个思想精英要比一个道德精英更重要。
29、《我的川菜生活》,疫情期间,除了看书喝酒之外,另一个长进就是“厨艺”,本来是想当菜谱看的。作者是一个地道的四川人,地道的甚至有点古风的文人,秉持中国文化人与食材与美食的自然和谐、平衡、统一的精神,自古文人爱美酒、美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夫子,东坡肘子的苏东坡,李太白宴桃李园、欧阳修在醉翁亭宴客,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有人云:爱美食者定是善待生活热爱人生之人。本书前文后谱,集观赏与实用一体,文章中以食材喻人,辣椒情人、老姜兄弟、莽汉大蒜、素汤佛系,酸甜苦辣,饮食男女,将饮食文化中的趣事和描写的活色生香。民以食为天,治国如烹小鲜,仔细品味一下寻常的一日三餐,各中的酸甜苦辣咸不就是人生百味吗?点滴中体会到做饭如做人,会做饭的人,知菜性、知火候、知咸淡、知人情、知时节才方为做人的平衡之道。在纠缠不清的红尘滚滚中,寻得那一份本味,让浑浊油腻不堪的身心中,仔细品一品哪一出未曾泯灭的,归真的本真。
30、《素履往之》朴素之心,做人处世。文字絮絮叨叨、恍恍惚惚、梦梦呓呓,光怪陆离、波光淋漓。其实含义涉猎太深,文章半知半解,也不是很明白。文字好似一瓶酒吧,不是谁都喜欢,喜欢的自然喜欢,随意醉,不强求。“无为”是一种“为”,而不是一种“无”。
以上,是最近半年的读物汇总及只言片语的心得。
祝大家有闲、悠闲,多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