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晚,世界自然保护组织联盟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宣布:长江特有物种白鲟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
初次听说便是永诀,噩耗来得如此突然,绝大多数人甚至未曾见过也未曾听说长江白鲟。被称为“世界最大淡水鱼”白鲟最大可达7.5米,分布在北半球大江大河和近岸浅海地带较广阔的水面,是一种“溯河产卵洄游型”淡水鱼,作为海洋与河流信息和物质交流的重要纽带,是长江生态状况的标志性物种,也是衡量北半球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可靠指标。
长江里有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在鱼类进化史上,作为一种原始鱼类,2亿年前就已经和恐龙同时存在于地球,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就是东亚地区,后通过太平洋向北美扩散,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成为少数保守而顽固地延续至今的古老物种之一。
1983年国务院颁布文件,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被同时列入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长江鲟人工繁殖并放流,白鲟比中华鲟数量少,中华鲟由大海向长江洄游的长达2年时间并不进食物,白鲟终生生活在长江里,需要在长江里捕猎,加上白鲟“最娇气的一种鱼”,“上网就死,上钩就死,养不活”,加剧了白鲟的救助困难,同时降低了人们曾经对救助白鲟的重视程度。到2003年以后,人类也没有再目击并接触过白鲟。
由于长江上游修建大坝,对于大型洄游鱼类影响极大,多数野外自然繁殖鱼类的活动,受自然条件的沿革要求限制,比如水温、水位、河床结构、河床底质、含沙量、水流态势和速度等复杂水文条件,都会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繁殖活动,比如每年洪峰到来,地表水冲到河里,鱼就立刻随水流兴奋起来,开始产卵繁殖,如果没有洪峰到来,鱼类就会按兵不动。鱼类都是在经过漫长的洄游,才找到合适的产卵场,而水电站建设修建大坝,也就改变了长江水域的生态环境,也改变鱼类的产卵场,使得鱼类产卵越来越难。
对于白鲟的灭绝,让人们想到岌岌可危的长江珍惜鱼类的生存环境,虽然人工放养规模大,但是可记录的科研发现,人工放流的中华鲟只占总量的百分之三,种群补充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全国大个体中华鲟3000条左右,分散在各个科研院所和民营养殖基地,但是都不是放流的中华鲟,野外中华鲟岌岌可危。由于珍稀特有物种恢复十分艰难,研究鱼类的科研人员在和时间赛跑,尽最大努力缓解野生资源衰竭对中华鲟种群繁衍的不利影响。
2017年第二次长江科考结果显示,已经有140种历史上曾经报告过的长江鱼类再也没有找到,大部分都会死高度濒危物种。而且更多的鱼类,缺乏连续的历史数据,是否已经灭绝,如何保护都不得而知,也无专业人员去关注。
历史记录有关于鲟鱼的记载不少,鲟鱼和人类相交已久,《山海经》中就记录有:“似鱣而长鼻,体无鳞甲”。《诗经》“有鲔(wei)有鱏(xun)”中的“鲔”,便是指白鲟。西周时期,每到暮春季节,天子还会亲自到先王陵寝,献上鲟鱼作为祭祀品。汉代《韩诗外传》则称,“昔日伯牙鼓琴而淫鱼出听”中的“淫鱼”即是白鲟。四川渔民流传俗语:“千年腊子,万斤象,黄排大的不像样。”腊子是中华鲟,黄排胭脂鱼也属于濒危鱼类,而“象”指的是白鲟。这样看来,黄河流经过的河南省,这个“豫”字,应该是与白鲟有关,不应该理解为大象。
古人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过度捕捞到“无鱼可捕”,涸泽而渔则无鱼,尊重自然则无虞,白鲟曾经广泛地分布在长江黄河在内诸多水系和近海之中,随着水系的变迁,白鲟退守长江。一旦白鲟消失,人们或许就会忘记它们,以为大江大河一直以来都很贫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