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未来:
现在是2019年4月26日11:46,星期五。
早上看到“北大学子弑母,日前在重庆机场被抓”的新闻的时候,整个人都感觉到毛骨悚然。
这个新闻很早之前在某乎看到过,当时觉得这种电影里才会有的情节,不会发生在现实吧。当我确确实实发现这是一则真实新闻后,害怕地用双臂圈进了自己。
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看悬疑剧和悬疑小说的原因——多懂点逻辑,不至于哪天突然被身边人杀害,还是有计划地被杀害。高智商犯罪在悬疑小说里是种很热的写作手法,也普遍受读者欢迎。然而当现实里真的发生的时候,还是利用高智商弑母三年才被发现的时候,正常有道德标准的人都会为此感到愤怒——上帝给了你良好的学习资源和脑子,不是为了让你把人间变成地狱的。
罪犯吴谢宇,曾就读于北大,作案后封死了住处,将尸体用塑料布层层包裹,还放入了活性炭吸臭,屋内安监控,监控连接电脑,投屏于手机上。弑母后,还以母亲名义贷款百万供自己逃亡。这一切缜密万分,母亲的尸体还是在情人节当天被发现,还是吴谢宇通知了舅舅,让他作为第一现场发现者,母亲这才被发现。仿佛一切都是计划内,所有人都成了他计划中的一部分。
高智商的天才学霸——他身边的所有人都这样评价。他在校为人开朗,热情,助人为乐,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几乎所有人都不会把他和弑母连接到一起。但他确确实实是这样做了。
我们该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吗?有时候眼见的不一定为实。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可你能说吴谢宇的同学和他相处不久吗?但在案件被揭晓之前,依然以为他是个值得令人尊敬的天才。
有些人天生会隐藏,而我们又往往容易去相信表象。于是双面议论频出,一部分侧重于认为吴罪不可恕,弑母是畜生行径;一部分认为吴必是有什么苦衷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杀人;甚至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像吴这样高智商的人不会那样简单在机场就被警察发现,他被警察发现都是他自己设计好的等等观点。我且不说这些观点谁对谁错,从人心的复杂而言,任何一种观点都是对的,任何一种观点也都是错的,人心任方圆,谁都可以持有不同看法。
第一种,从伦理道德上讲无可厚非,吴弑杀自己生他养他的亲生母亲,从血肉亲情上来讲,是罪无可恕的,还利用亲人的感情,向他们借钱,以供自己外逃,是极端的自利行为,全程冷静,逻辑性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情感部分却为零为负。于是衍发出第二种观点,苦衷说。是从动因出发的。的确,第一种已经超乎人类道德的行为,会有部分人揣测,背后或许有什么原因?善良的人愿意往好处想,不愿把人构建得太坏,但其实杀人分两种,激情杀人和预谋杀人。激情杀人就是无缘无故杀人,不需要任何理由。但很明显,吴是预谋杀人,于是动机就变得至关重要,只是刚刚抓获,警方尚未透露动机。第三种,有人说是在捧杀人犯,有人说是小瞧了警察的力量,我却觉得兼有,可能他真的觉得累了,把我们所认为的杀人认为是一场游戏,不管被抓或不被抓,他都是胜者;可能是警察真的有用心去抓这个逃犯,付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我们应该为警察的付出而鼓掌;可能就真的只是碰巧,或者是被命运明码标价了,你杀了人,就该偿命,今日不还,明日也叫你还上,此生欠上,下辈子定叫你还双倍,这个叫因果报应。
以上,都还是我的思维定式。每个人都在思维定式的圈里,浅薄的人认为自己是对的,永远是对的,于是骄傲不可一世;但睿智的往往在懊恼,如何自己又错了,如何才能做对,一步一步往错误背后深究,以至于发现更多,以至于迈向宇宙。会发现突破思维定式后,世界辽阔得难以想象,很多事情并非就是你眼见的那样,是一环扣着一环的,是成因扣着结果,结果又循环产生另一重动因的。
这样来看待后,情绪忽然显得渺小极了。我们称其为,理性的力量。
最近在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边看边发问,天才就真的是天才吗?那些我们所认定的是疯子的,未必就真的是疯了无可救药了?还是说在人类可供理解的范围内,接受不了天才,也容不下疯子。吴谢宇是天才吗?不一定,虽然数据显示,他获得很多世俗意义的褒奖,但最终他也推翻了世俗,成为千夫所指;吴谢宇是疯子吗?有可能,他做了常人所不为,是颠覆认知,是秩序外行为。
我暂且对此案持一个定式想法:作案者很可能患有人格分裂。
第一重人格,便是他周围的同学所熟知的,适应型人格:这种人格下的他,能很快适应环境,热情、开朗,与人为善,这种人格力求完美,但有瑕疵都会感到不满;
第二重,高智商冷静型人格:这种人格下的他,具有常人无法比拟的逻辑性和冷静,他能够不受干扰地分析出事情的利弊,从而采取利于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让自己时刻处于有利地位;
第三重,破坏型人格:以破坏一切既有秩序为乐,规则对于他来说不存在,他的存在就是为了毁坏一切,破坏型人格反叛而暴躁,他乐于去寻找与现实秩序相反的事物,例如杀人被禁止,他就偏要这样去做、例如性爱工作者为社会所不容,他偏要去与她谈恋爱;
第四重,脆弱型人格:这种人格在心灵受到重创时出现,易受伤害,从而启动第五重保护型人格,我想父亲的离世,对他心灵所造成的创伤是很大的,这种人格渴望受到保护和呵护,当得不到外界的保护时,他会寻求第三重破坏型人格的帮助;
第五重,保护型人格:这种人格用以保护第四重脆弱型人格,为了第四重脆弱型人格不被人发现,往往会和第一重适应型、第二重高智商冷静型人格共同合作,但当事情不可控时,第三重破坏型人格会成为全局的掌控者,但往往第二重高智商冷静型人格作为善后,来处理第三重破坏型人格所做的事。所有的人格都在为第四重脆弱型人格服务,当第四重人格脆弱型暴露的时候,也就是作案者最危险的时候。
我并非要为作案者辩护,只是提出一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当然,这些都只是一谋之见。我认为,我需要随时可以推翻这些定见,只因我仍旧对这个世界保持质疑的态度,这会让我不安,但也让我更加勇敢。
很高兴我仍对世界保持敬意和畏惧,即使我也常不可一世,蔑视任何。但我还是希望能时刻警惕,时刻谦卑。所有别人身上的恶,也许在我们身上更加明显,只是不显露,我们会出现幻觉,认为自己是个好人;所有别人身上的好,也许常让人产生妒忌,甚至不屑,认为这有什么,我比他更好更强,但如果跳出来看,短板还在,很多事情因你的短视,它就是偏偏做不到,但当你以为你身处泥泞,无法脱身,却又比一些人好过太多。每个人的节奏和韵律是不同的。
这世界,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我可以告诉你我今天吃了一个苹果。至于我是和谁一起吃,吃了多久,切着吃还是咬着吃,苹果里面是否有虫子,在同一时间内,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在啃苹果,就要等你去挖掘。
有趣且乏味,就是世界的常态。碰撞和疏离产生更多奇妙因子,隔岸观火和亲力亲为,两种所带来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基本上,大家都会认同多数人的那个,但我们有时会发现,少数人的想法,也不一定就是错的。
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作为结尾,“我常常因为不够变态而和你们格格不入。”但是也有可能超级变态的我,在屏幕背后嘿嘿笑着你们的无知,然后被无数比我更变态的人讽刺着。
别炫耀,你也不过是个尚未被人发觉的疯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