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使用第一款智能手机起,阅读类软件一直在手机桌面上占有一席之地。从刚开始的人生必读的60本书,到多看阅读、淘宝阅读、豆瓣阅读,到最近在尝试的微信阅读、京东阅读(使用较少)。今天希望写一篇小文,把那些曾经吸引自己的阅读器功能说一下。
首先要说的是“人生必读的60本书”。软件最大的优点应该是推荐了。大一时,读书没有章法,很有一段时间是在图书馆里碰到什么读什么,不甄别。下载软件后随带着会将60本书一同下载(开发者很良心的,说60本就60本,完全不打折扣),书目选的很精典。我基本会按照上面的推荐选书,软件大概用了半年,60本里读了大概一半,其实真正通过软件读的应该不超过5本吧,大多时候是看软件上有什么书目,然后去图书馆借来读。那时软件做的挺粗糙,无论字体,排版,还是扩展都做的一般。记得当时软件好像还是封闭的,你下载软件时有什么书就是什么了,后期不能再线购买。这也是后来我弃用的原因。所以如果对读书还没有形成偏好,可以下载下来读。推荐内容绝对良心。
那之后用的是多看,相较于“人生必读的60本书”,多看可算出身豪门了。背依小米,从开始便做的很细腻。到现在为止,他的排版仍然是所有软件中最为精良的,至少我这么认为。当然,最为核心的一点是它支持本地上传,云端存储,还有PDF转TXT的神功能。
这里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那会儿大家对电子书的认知度感觉还不高,很多书根本没有电子版。网上流传的基本就三种,一种是TXT格式的文档,这种文档好处在于自己没有格式,所以在阅读器里可以自由的调整字体,背景,颜色等。但是也因为没有格式,段落关系,标题基本找不到,读起来很是痛苦;而且错别字很多。另一种便是PDF格式的,PDF格式能个将文章自有的格式保留,而且因为大多都是纸质书的影印,所以基本没错别字。遗憾的是,他就像一张图片,你不能对文本进行编辑,格式进行调整,想想把一页书的内容放在那么小的手机屏幕上,那是多么变态。所以多看PDF转TXT的功能可想而知多么重要。网络上很多书都能找到PDF版本,所以,对于没钱买纸质书,又想看的人(譬如我),确实很好用。
除去上面说到的,其实多看还有许多功能做的很好。比如文件夹的图书整理,分组很方便。同时他会记录总的阅读时间,阅读天数,每天阅读的时间喜好,读书数量,看书数量等,比如:我使用多看700多天,看书时间共计200多小时,平均每天10多分钟,喜欢在上午9点-11点间,共计看了100多本书,看完20多本。应该说对了解自己的阅读喜好有相当的好处。很多人有了Kindle后仍然会把系统刷成多看,可见软件确实做得很优良。
之后用到的是淘宝阅读,不得不说,淘宝更是土豪,上来就送畅读券,一送就是几个月,什么概念?就是免费让你读正版书,天上掉馅饼啊!(好像现在已经不这么搞了)多看PDF转TXT功能再好,跟真正的排版也是没法比的。所以就开始用淘宝阅读了,但是实话说除了豪气冲天外,软件本身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所以不再赘述。
下面说的就是微信阅读了,简单的评价就是有逼格,重社交的一款阅读器。出身微信便注定其高社交属性,从发现朋友在读的书,到查看他人的阅读想法,到类朋友圈一样的查看关注人的阅读想法,以及阅读时间的排名,都是在强调一种社交属性。而逼格则突出显示在其书城中图书的推荐,无论是多看阅读还是淘宝阅读,主推的都是一些网络、言情、男生、女生小说,而微信阅读推荐的是动物农场、莎士比亚全集等作品,可见确实是要走逼格路线的。因为没有数据支撑,所以在这里不能说这两者哪个更加优越一点。个人的感觉是多看那样的推荐是更容易赚钱的,而微信这种推荐则容易形成一个忠诚的阅读群体。毕竟,理智成熟思考的结果能带来更加忠诚。站在一个产品人的角度说,对于多看和淘宝,多少是有一些不屑的(这里纯属个人看法),有一天我们站在上帝的面前,上帝问我们做的产品为社会为人类产生了什么价值时,我们怎么回答?推荐本身就是在传递社会价值,我不认为那些网络小说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多少理性、进步。
当然,微信阅读的很多东西我并不喜欢,其中最不喜欢的就是类朋友圈的想法,把一些琐碎的、零时的想法展示给并没有读这本书的朋友,全然想不出意义在哪里,没有人会为了社交而社交,尤其是在这种读书软件上。这方面我个人更欣赏豆瓣,看完东西了,写一个短评,感触深了可以写一个长评文章,至于那些琐碎的阅读想法,应该留给后来阅读的人,以及备用于自己写读后感。现在人们的心大多浮躁,阅读应该给人带来的是安静,沉稳;阅读本身需要的是积淀,是思想。把那些浮躁的东西移除,留下的,就该是读者想要的了吧!附:这个社会太想表达了,以至于大家忘记了表达的内容!
豆瓣阅读应该说推荐的内容最为精致,因为豆瓣长期在读书上的积累,所以推荐上显的十分成熟。更为难得的是豆瓣在尝试推荐一些年轻的作者。虽然还不够成熟,可是确是在努力的培养。这在阅读器里不能说不是一种突破。但是可惜的是豆瓣阅读营造的是一个完全封闭的文化,在这里整个世界都属于个人,没有别人存在的余地。这样的空间并不利于读者的培养(或者是我还是有些浮躁),毕竟读了书,是希望与别人分享的。说到底,沟通是一个大词汇,在不同的场景下,是需要不同的交流方式的。不说话不好,说了太多无意义的话也不好,万事皆看度了!
原文请关注公众号:夜阑烛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