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交完3个deadline,一出学院大门,熟悉的小鸟广场,恍惚间发掘又是一年考研季。
本人是工作几年后才读的研究生,同济国创环境设计艺术设计硕士在读。
其实我觉得考研最重要的是方法,其次是决心。也即方向+努力,你不所向披靡谁所向披靡,对不对。
说说自己2个月疯狂准备的考研经历吧,给即将考研的盆友打个气。
那是2018年的秋天。十一刚跟对象从日本回来,忽然觉得目前的工作也就这样,加上心里也一直有个硕士梦,不如考个研吧。于是就有了自己的第一次考研经历(后面还有一次,这里先按下不表)
在这么愉快的决定之后,大概在十月下旬开始了自己的准备计划。
“难度系数好像不太够,再往上看看。”
记得当时时间马上就到了10月25号,眼看就要截止报名了。一开始想选上海大学的建筑设计,但是我却有了新的选择和纠结,就是同济设计创意学院的环境设计,并且还可以读非全。
非全是2016年国家出的政策,在2016年12月1日之后,硕士研究生取消原有的在职培养形式,转以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培养形式。“
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
当时我觉得非全还挺适合我的,于是在截止报名的前一天,报了D&I的环境设计非全日制方向,并与D&I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剩下的就是加油考了。
一个新的起点
我是建筑学背景,在择校之初,有建议是继续读建筑学的研究生。
但设计院工作不仅熬夜加班多,而且设计师大多数情况下设计自主权并不大,我完全知道。这也是我不希望再选读建筑学的一个原因之一。
设计创意学院在娄老师的带领下,实际上告别了传统的设计认知,从当下的生活方式出发,以一个从设计教育角度看是全新而实际上早就应该呼之欲出的视角重新看待设计。
“设计正在从以造物为核心的活动升级为处理复杂关系的活动。”“要应对这样的问题,势必对设计知识在广度、深度和复杂度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我被这些洞察疯狂地圈粉,大腿拍个不停。(当然也是学校的考点。。。)
你为某件事拼过命吗?
从做决定,到准备,认真复习,再到考试,大概用了两个月。
最后成绩的成绩也算令人满意。专业方向第1(区分学习方式),最后非全的环境设计方向录取了我一个。
我觉得,非全考上并不是因为非全好考,而是我特别想上。我是一个挺认真的人,既然决定的事情,就要拼尽全力去做好。我很多朋友也是对我这么评价。
而对我自己来说,我当然知道,想考上没那么简单。即便是非全,但这也是同济,更何况当时D&I的排名也飙到亚洲第一了。四门功课同时复习,首先要考验的是时间的协调能力。但我也不是完全不清楚自己的状况:快题事实上可以在原有的建筑设计快题功底上进一步整合提升;史论我已经有的建筑史的基础也算是我的优势之一。
尽管优势在复习开始一周之后就差不多”消耗殆尽“,但我也发掘出了工作之后备考更多的优势。
凭借着一开始的设计基础,随着复习地深入,我开始逐渐发现学院的关注点,以及背后的理论逻辑。这其实是支撑我能够坚持下来完成快速复习的一个关键。因为我不断从手头有限的资料中发掘出新东西,并且将这些碎片不断补充到已有的框架当中。虽是“盲人”,但我感觉得到手中的大象已越来越清晰。
于是复习就变得更有意思一些,相比死记硬背,尝试着理解显然是更有意思的掌握知识的方法——思考学院为什么要这么做,学院看待设计的视角是什么。以及如何看待设计在当下的社会生活情景中的作用。举个快题的例子来说,当我看到开放营造公交站那个案例的时候,我一下就明白了所谓关系的设计,以及如何在快题中去设计关系——公交站不仅仅是一个等候的空间,还可以是一个引导人相互接近、互动、甚至由陌生到熟悉的“故事容器”。
正如娄老师所言,环境设计不仅仅要研究“空间”本身,更需要回到“人”的视角来审视环境中的各种关系:人与人、人与物、物(其他生物)与物在空间环境中的互动。人的活动和空间叠合的“生活空间”(life—space)作为承载各种关系的场所,应该成为环境设计的新的对象。
高度自律,绝对自由
于是带着兴奋和使命感,我开始了疯狂的思考和记忆,白天理顺工作上的轻重缓急,晚上尽可能的挤出时间来思考,早上做到了5:30起床,背2个小时书,8:00再去上班。
由于准备的时间比较晚,11月份也没什么培训班上了。没培训班就没培训班吧,也倒逼我更加努力,并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体系,以至于后面我考全日制的时候几乎没费什么力。
而实际上我还是建议考研的同学还是需要有人带比较好。很大程度上可以事半功倍,少走弯路。
越深入地了解D&I的价值观,就越想上D&I。
我开始深深被学院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所吸引。
也可能身边太多做设计的盆友被甲方虐,沦落为甲方的画图工具,就越觉得设计应该变革,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我完全赞同唐纳德·诺曼所言,“当代设计教育在行为科学、技术、商业、科学方法及以实验方式探索处理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方面毫无建树。”事实上,传统意义的设计师走出校园,从事的却是中专大专生都完全胜任的事。
我几乎是在一边破口大骂一边奋笔疾书的交替过程中完成了自己的复习。整个过程其实还是比较爽,就好像在整个行业夕阳余晖之中看到了划破天际的流星。在史论与快题的结合中,仿佛找到了设计的主动权。
因此真个过程虽然辛苦,但并没有感觉到累,内心被快乐充实着。
新的开始
我留给自己的复习时间真的太少了。但是我深信自己把握的方向没有错。
当我在考场上最后几分钟用四秩序不断切换视角审视自己的快题时,我知道这份答卷应当没问题(尽管表现本身并不出色)。我清晰地记得四门考完走出考场的那一刻的心情,为工作后还这么拼的自己快乐,为自己并未消失的好奇心兴奋。我对自己说,即使今年考不过,明年还再来一次。
真正要做的事,连神明都不要讲。
这中间过了个年,除了我对象所有人都不知道我12月有去考过试。
成绩公布是专业排名第一,当时也是超级开心,一是觉得同济非常慧眼识珠,再就是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证明自己考前的方向和方法是对的。
没错儿,考研就像是一场马拉松,但上岸绝不是终点。而是可以为自己打开一扇大门,进入一个更大的世界。这个过程对自己来说是本身就是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就像我前面所说的,复习虽然辛苦但并不会累。相比现实的996,对理想国的追求过程简直不能更快乐。
好运,加油
坐在学校图书馆的自习室里,想到当时做的决定,依然会觉得无比正确。不论是双一流的同济,还是开放创新的D&I,都是人生中不会后悔的一段旅途。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再分享下准备全日制研究生的过程和经验,最后成绩是环境设计方向总分第一名,也还可以。
希望好运也带给正在准备或者即将准备的盆友们。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