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
每到淅河,就会想起“淅河的老师”

每到淅河,就会想起“淅河的老师”

作者: 付强_ | 来源:发表于2020-07-04 17:30 被阅读0次

    大凡是随州人,到了淅河,就会想起“淅河的老师”。当然得有个前提,必须是心情愉快。

    今天心情愉快。我愉快,看得出大伙都愉快。大伙是指随州户外老虎队的骑友们。今天,我们一行39人,例行周六骑行,从随州城区走城南公路顺涢水而下,再过涢水到淅河,经金屯、魏岗、先觉庙水库、万店,到塔儿湾午餐,下午回随州。

    从淅河穿街而过时,队里有骑友单车链条掉了,掉链子是小毛病,下车盘上即可。但立马身边就传来一片调侃声,“球,球了的球”,大伙都会心的笑着,刚说了,这不是看笑话,是调侃。这句类似歇后语的东西,只有到了淅河,在特定的语境下,才显得更加诙谐。这句歇后语前面还有半句,完整了是这样说的,“淅河的老师教书--球,球了的球。”

    这句歇后语演绎至今,大致的意思就是某个人在某件小事上出了小岔子或小问题,很冏,别人来调侃。同样得有个前提,这个调侃大都是善意的。

    大凡能成为成语、俗语、歇后语之类,并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广为流传且约定俗成,都是有出处或是有背景的。这句歇后语,自然也有出处。

    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 随县淅河某学校有个老师姓严,他教学经验丰富,讲课深入浅出,常常用一些典故引得学生哄堂大笑。严老师对古典文学的尤为挚爱,在一次讲解屈原的《离骚》时,手持教鞭指着黑板,逐字逐句进行讲解,讲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情绪激昂,当教鞭点向“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两字时,用力过猛,教鞭“啪”的一声断了,严老师因此无意识地把“求索”念成“求了”,引起了课堂上学生笑声哗然。后来,“淅河的老师教书,求了”,就这样在随州地区传遍开来。

    还有一个流传更为广泛的版本。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经济落后,造成一些适龄儿童还未上学。在淅河某小学,有个中年黄姓女老师正在上课,教学生认生字“麻雀”。她的教鞭指着黑板上的“雀”,一遍又一遍领读:“雀,雀鸟的雀”。这时,一个没上学的放牛小孩爬在窗户上好奇地听,可能太远声音听不清,也可能黄老师方言太重,放牛娃一遍遍的跟读默念就渐渐变成了“球,球了的球”,一直到牵牛回家嘴里还在念叨。路上,有大人问他在嘴里在叨咕什么,他说,“刚才老师教的,“球,球了的球。”大人笑,转而讲给别人,这个故事慢慢就传开了。

    演绎至今,“淅河的老师教书--球,球了的球”这一歇后语,在一般语景下,女同志一般只会说“淅河的老师”上半句,男同志一般爱说下半句。但不管全句还是半句,只消一说,大家便心神领会了。

    遗憾的是,这句著名的歇后语,碍于方言的原因,流行只局限于随州地区,只有地道的随州人,才懂其中不可言状的玄妙。

    这就是“淅河老师”的故事。

    过了淅河街区,骑行的队伍继续往前,目标塔湾。不巧,又有队友的车胎破了。补车胎这技术,可不象掉链子那么简单,这活得老师傅来干。

    “快来呀,唐儿湾的老师傅,有人爆胎了!”这又是调侃。老虎队里会修车的人多,但都不会让别人喊成“老师傅”,更不想当“唐儿湾的老师傅”。

    唐儿湾就是塔湾,随州人一般说成“唐儿湾”,“唐儿湾的老师傅”,是我们随州地区的又一个著名的歇后语,何为“老师傅”,为什么人人都不想当“唐儿湾老师傅”,说来话长,这里面大有来历。

    欲知“老师傅”为何,且听下回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到淅河,就会想起“淅河的老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wte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