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性的研究》社会调查连载15+

《人性的研究》社会调查连载15+

作者: 天红Anzhenan | 来源:发表于2019-11-01 08:58 被阅读0次

    哲学的体验(天红整编)

    做一个爱思考的人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模样。不要期待能完全改变他人,因为会让你失望;也不要企图完全改变自己,因为会让自己很痛苦;如同你要将一棵荔枝树变成一棵苹果树,那是不可能。所以我们能做到感化他人与修正自己就已经非常不错!如同我们可以将苹果树大致修成与荔枝树一个模样,但永远也无法改变苹果树只会结苹果,而荔枝树永远只会结荔枝的事实!

    一个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的人,是不幸的,也是可怜的,因为这些人没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反而成为命运的奴隶!

    模仿与发明

    每一个有远见的人都会承认人类对正在发展的科学,认识的进步是最有具有洞察力的天才也阻挡不住的,它就像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世代流淌。和永远一直对“人的意义”一样的深远。可问题仍在于,一边是我们在文学和道德上的不断进步,一边是那些对人类本性持狭隘态度的人,他们不断的告诉我们:人类会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他们还说我们也许能不断提高对机械的认识,提高我们的创造力,但他们确信人类将永远不会超过诗歌和文学已达到的境界。虽然诗歌和文学目前还很拙劣,而且不管将来科学技术达到多高的水平,人类仍然和以前一样虚伪,虚荣,贪婪。

    迄今为止,在绝大多数国家(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产生了明显的贫富分化,并纵容极少数愚蠢之极的人,而欺压大众的现象。尤其是当涉及到重复和创新问题时,主要倾向于科学发展方面,然而它却在诗歌和人类纯想像和发明上,蒙上了一层最令人失望的面纱。

    诗歌毕竟只是旧材料的新组合形式。

    诗人:诗人在所有国度也许会被称为一个创作者,但这似乎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荣光和言之无物的夸耀。诗人只是一个材料的组织者,能把这些材料最好地利用起来而已,诗歌并没有给予大脑新的思想观念。

    创作者:但那些揭秘自然之人永远都在进步,日复一日,他将思考的结果和如何行动写成文字,这些都是全新的,之前从未存在过。日积月累,新思维和新方法越来越多,这些都注定对人类的创造力和生活水平提高,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创作作家,他没有像受到责难的诗人那样永远在一个圈里打转,而是不断地前进,直奔目标。每当人们停下脚步,回顾所走过的路程,会发现,我们总是随着他们在飞奔向前。

    很多人对此有很多说法,并为诗人和艺术家的荣誉进行辩护,这里所谓的对私人和艺术家的伤害,实际上也是当下的一种诡辩。

    诗人:拼拼凑凑,组合成自己的作品,纯属能工巧匠,点石成金,呈现崭新的作品,但完全看不出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象和心理历程,理解和道德震撼全部源于他自己。“如果有真善美,如果有赞誉”,很有可能说我们所有的掌声和感恩都是由于有了他的创作。诗人的追求仅仅能满足自己圈内人士的需要,如果只写些流行的东西,流行风格一变,就会被人们遗忘殆尽,究竟谁是谁非?事实可能完全相反。

    创造者:自然科学家揭示真理时,语言平淡,没有什么推古拉朽的表现形式。新的发现和实验出现时,他的理论他的术语,他的表达方式随之消亡。一代科学家的努力只是为了另一代科学家的成功而奠定基础。他们的“锣鼓喧天,登台演出”。当新的知识出现时,他们心满意足地退出他们的努力,变成了他们的前辈。

    托勒密之天动学说要让位第谷.布拉赫,而第谷.布拉赫的理论又要让位于哥白尼;笛卡儿的漩涡理论让位于牛顿的新发现,而牛顿的原理由于占卜和神学有关,也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人们开始产生质疑;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科学思想已过时,马利布兰切的深度,洛克的耐心调查已不再有昔日的辉煌,更具洞察力单刀直入眼光锐利的中国科学家迈向了成功,德国玄学家似乎并不看重这些,也许不需要什么睿智就能遇见康德和费希特,实际上也并不比走在他们的前面的人好多少。

    然而,诗人是不朽的,诗人的语言和思想相互交织,难分难舍,真正有品位的东西是不容亵渎的,上帝赐予她们灵感,激发他们创作的火焰,这一切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他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就像你使一个人支离破碎时,你却还试图保护她。你剥离了私人的语言,诗人还存在吗?诗人伟岸的感情流露,永远不会逝去,就连“他们的头发都编上了序号”。

    柏拉图论畏惧

    我们应该畏惧什么?

    苏格拉底说,勇敢就是知道真正应该畏惧什么?他把勇敢看做是德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德行就是知道何为真正的善与恶,再者如果品德上的恶才是真正的恶,那么那些因为运气和他人是给我们所谓的恶,比如贫困,疾病,苦难,甚至死亡都不值得畏惧,如果我们以正确的精神对待他们,他们就不会在品德上使我们低贱丝毫。

    这里与柏拉图《高尔基亚篇》对话中的结论相近,苏格拉底冷静,自信地预测了自己将遭受不公正的死亡。他预测到的罪恶审判,并不是它所畏惧的,因为其他人的罪恶行径并不能伤及他的品德。

    真正令苏格拉底畏惧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不公正的对待他人。

    假如一个人不是愚蠢透顶或胆小如鼠,就不会怕死,但他却会害怕做错事,因为在前往另一个世界时,让自己的灵魂充满不公,这是最大的恶。

    爱默生《论自助》

    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的直觉,发挥自身的才能,信奉个人的天赐能力,呼唤人们相信自我的能力。

    人就是自己的命星,灵魂能塑造一个诚实而又完美的人,光明,声势,命运全由它掌管。人的一切遭遇来得不迟也不早。我们的行为如果是善,就是我们的天使,如果是恶,就是悄悄从我们身边走过的勾命阎罗。

    每个人在求知期间,早晚有一天会生出这样一种信念,“嫉妒等于无知,模仿无异于自杀”。一个人不管好坏,他必须接受自己。虽然广阔的宇宙不发善举,可是若不在自己得到的那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富有营养的谷粒,也不会自行送上门来。

    蕴藏在她身上的力量,实际上非常新奇,因为除她之外,谁也不知道她有什么本领?而且不经过尝试,连她自己也不知道。

    一张面孔,一个人物,一件事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给另一个人,却没有留下任何印象,这也不是平白无故的。记忆中的这种雕刻,不能不说没有前定的和谐。眼睛被安置在一道光线应当找到的地方,这样他才可以看到那道光线,我们还不能充分表现自己,而且我们羞于表达各自所代表的那种神圣的观念。

    完全可以认为,这种观念非常适当,一定会产生良好的结果,因此应当忠实的传达,不过上帝是不愿意让一个懦夫来彰显他的功业的。一个人,只有尽心竭力的工作,方能感到宽慰和欢乐。

    如果他说的或做的并非如此,那他将得不到安宁,那是一种没有解脱的解脱,还在尝试之中,他的天才就抛弃了他,没有灵感眷顾他,没有创造,没有希望。

            信赖你自己吧,每一颗心都随着那条那条铁悬颤动,接受神圣的天意,给你安排的位置,接受你的(同时代人)构成的社会,接受种种事件的关联。伟大的人物,向来都是这么做的,而且像孩子似的,把自己托给你们时代的天才,表明自己的心迹,绝对可信的东西就藏在他们的心里,通过他们的手在活动,在他们的存在中起着主导作用。

    我们现在都是成人,必须在最高尚的心灵里接受那相同的超验命运,我们不是躲在被保护的角落里的幼儿和病夫,也不是在革命面前临阵脱逃的懦夫,我们是领袖,是拯救者,是恩人,听从全能者的努力,向着混浊和黑暗挺进。

    《论毅力》

    1.无论是提高自己,还是领导或者鼓舞他人,或者在某些重大事业中做出贡献,毅力都常常是成功的关键,坚韧在领袖人物的性格中是一个首要的因素,许多本来可以取得的成就,恰恰因为犹豫、畏缩、动摇、或者仅仅因为没有坚持到底而功亏一篑。

    这世上最高贵的问题就是我能够为这世界做些什么?

    ——选自《可怜的理查德》本杰明.富兰克林

    2.当总统就像“骑在虎背上,他必须始终驾驭着这只老虎,否则就会落入虎口”。作为总统,必须驾驭各种各样的事件,他稍微犹豫就会被这些事件所左右,我一刻也不敢放松自己。

    ——选自《哈里.杜鲁门自传》中国格言

    3.“只要一息尚存,我绝不停止研究哲学,我还要一如既往的提醒和劝诫,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亲爱的先生,您是一个雅典人,一座以智慧和力量卓著的伟大城市的公民,难道你不为自己对财富,声望,荣誉的无穷贪欲感到可耻?同时既不关心也不为真理、智慧或者你灵魂的理想之国,带去思想的光芒吗?”

    ——选自《申辨篇》柏拉图【雅典.苏格拉底~牛虻】

    4.坚韧比暴力更有力量,许多事物当他它们抱成一团时,看起来似乎不可战胜,但通过一点一滴却瓦解了它们的力量。勤勉和坚韧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无论多么强大的事物都将在他们面前瓦解。

    对那些善用他们的耐心等待机会的人,时间是一位可亲的朋友和帮手,但对于急躁冒进的人,它是一位可怕的敌人。

    ——选自《塞特留斯传》普鲁塔克

    5.现今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呼吁一种极度的慎重周到,深思熟虑,坚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品格。

    ——选自:美国.  萨姆.亚当斯

    《关于读书》

    若一本书,不会迫使我们觉得有必要时常停顿下来,进行思考和内心争辩,或需要不停地回顾以看过的内容,将一种观点和论述与另一种进行比较,将散碎的言论进行组织和重构,那么这样的书甚至都不值得阅读。

    换句话说:只有真正能带给你思考的书才是最值得看的书!也只有真正能带给你思考的书,才能引领你成为一个真正爱思考的人。

    善于思考的人,总是致力于不懈的探索中,人类天真无邪的本性促使我们绝不满足于已经做出的努力,而是要继续向前。

    书籍作为前人思考的原始记录,可以赋予我们很多东西,我们生命中许多最幸福的时刻,内心许多最为纯洁高尚的情感都归功于书籍。

    书籍只在教育他人,我们从中才学到了文明和儒雅,我们可以像奥特韦评价女人一样,肯定文学,“没有你,我们依然粗鲁”,事实正式如此。

    先贤的聪明才智,才得以世代相传,我们才得以在通往天国的阶梯上步步高攀,直上天国。

    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非常重要,不要摇摆不定,这样你会在同伴中失去威信,耶稣问“是什么使你不入荒野去看风中摇摆的芦苇”?我们应该时时直面我们的信念,我们应该随时聆听证据。

    但是要小心我们人类的弱点,我们不应该轻易赞同第一次呈现在眼前的提议,不管它多么貌似有理,对任何重大事件的提议,我们都应该牢记在心,不要忘记它们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然后通过认真思考,反复斟酌,我们才能最终完全地毫无保留地赞同这个提议。

    严格说来,当一个人处于最清醒的状态下,他才是他真正的自我,这时他最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只有在这时他的观点才是他真正的信念。

    人类超凡的本性,使我们有能力承认事实,权衡利弊,做出准确的判断。通过认真思考,不管结论如何,我们最终可以心安理得,因为我们竭尽全力做出了我们最完美的决定。我们从中学会的是,我们不应该过于自信,应该善于接受新观点。

    尽管我们完成了一件事,我们仍然无知愚昧,目光短浅,容易犯错误。也许我们曾认为最完美的结论,最终完全是错误的。我们曾认为最明智的判断,最终愚蠢至极。。

    《论人之滞顿》

    关于时间,因为它涉及到人生的问题,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将会是另一种结论。

    人有两种大相径庭的存在状态。

    一种是工作状态,一种是熟睡时的状态。美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家洛克和其他一些哲学家提出了“灵魂是否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也就是说,当我们躯体四肢平躺,基本处于不活动状态时,大脑是否仍处于绵绵不断的思维意向中,这个问题也许永远都没有结论。当熟睡中止或被惊醒时,我们常常意识到,在此之前,大脑正充溢着我们称之为“梦”的各种意识和景象。

    清醒时我们没有这种感觉,我们也许一直不能确定,当我们从梦中惊醒时,这些飘忽不定的非真实的意向是否也随之烟消云散。一些人习惯说他们从不做梦,事实上从出生起人的大脑依其自然属性,必定一直都充满着感觉和意向,那么这些人中终其一生生处于这种状态,当他们被惊醒的同时,这些飘忽不定的非真实的意向也随之烟消云散,也随之消失。(补充一点人,也许有一些混乱说不清的感觉,这种感觉从未达到,我们称之为梦的明确界定)

    有才华的人和平庸的人之间,主要区别在于,他们利用相同的时间段的方式不同。如果假设他们被要求从圣殿酒吧走到海德公园角,平庸的人径直向前走,他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会注意看看是否遇到熟人,好停下来问问他们的健康状态和家人情况;路过商店,他或许会进去看一看,欣赏一下锁扣的式样,或者一个茶壶的金属质地,若他有什么想法闪过,也非常具有局限性,如同一只被剪掉翅膀注定要在农场院坝中渡过余生的林中鸟而一样,索飞有限。

    而有才华的人,任其想象驰骋,他哭他笑,不受周围事物所干扰,整个思想都陷入思索中,他进行曼妙的演绎、品味、睿智的推理,他在想象中慷慨陈词,侃侃而谈,被深深的同情所打动,或因高尚的升华而兴奋,他做出数以千计新奇绝妙的联想,穿越无数想象的场景,尝试胆量,开创创造力,然后逐渐做好准备去面对人生的方方面面。凭着记忆,查阅所读过的书籍,并且构思出将来能让人受益的,能教给人以愉悦的作品。

    倘若他观察路人,他会审视他们的面容,推测他们的过去,然后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他们是聪慧还是愚笨,是善良还是邪恶,是满足还是失落,他若是观察发生的一幕幕的场景,其眼光一定像鉴赏家或是艺术家,每一事物都能让他浮想联翩。

    这两种人在相同方面相一致,他们都在这个时间到了海德公园角,然而在其他方方面面都迥然不同。

    《论真理》

    “我不会像一个羽毛球一样,受施加于我身上的每一下打击的支配。”

    我蔑视命运给我做出的如此安排,我“不能忍受自己被愚弄,以幻想为向导,把每一个偶然的观点,每天的流量当做永恒真理”的想法。

      我只想对真理说:“继续,无论你领我到哪儿,我都随时跟随。”

    我知道,倾心于每一个诱人的鲜新事物的作法,比坚守少年时代深植于心的偏见的行为,更该受到谴责和鄙弃。

    尽管我做判断的行为缓慢,一旦做出却从不“轻易改变”。

    我也不轻易放弃不期而至的意见,在接受它,把它纳入我的一套思维体系前,总是要反复考虑。

    “我无法忽略每一个暗示,无论这样暗示来自何方,我不能不对他进行一番思索”。总是试图明确它的本身具有的准确价值。

    我无意按那些对我充满好奇的人的想法,宽容我自己,因为他们认为我比实际上要好,因此我要记录自己的详细情况,让他们能够对我形成一个公正的评判。

    心中最早的激情之一是对真理和真知灼见的热爱,为什么要这样做?独自深思的时候,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就因为我出生在一定特定的纬度(地方),某个世纪,在某一体制盛行的国家,我的父母有着某种信仰,就想当然地认为所有这些都是正确的吗?——这都偶然的。

    时间和机遇使之发生。

    “如果事物的发展规律是这样的。我内在思维的准则完全可能产生,于和现实环境完全相反的条件,如果我能控制的话,就不会成为疑点,全世界的目光都在他身上聚焦,就像杀人的凶手想象自己一直被万能的眼睛所追索,因此他只能听从社会大众的声音,然后才可能安然无心”!

    在战争中,采取谋略给敌人以突然的一击,尽管道德规范是不允许的。没有人会去询问他的敌人,他赢得胜利,靠的是欺骗还是英勇的进攻?(只是在平民生活中,则不能以这样的方式为赢得自由的行为辩护。)关键是让社会的高层承认:地位低于他们的人有正当的不受侵害的权利。

    我不同意用欺骗的方式达成这样的目的,除了直白,诚实和打动心灵的语言,没有其他方式能够让人在道德问题上觉悟。

    真理无所不能,如果我们放弃真理外在的遮饰,不再执着于其高高在上,睥睨人间的优势地位,凸显真理,堂皇庄严的本质,那么真理会在每个人的心中找到回应的共鸣。不论谁听到它的声音,立刻就会认识到它的力量,无论他怎样堕落,道德怎样败坏,恶劣习惯是如何过分,他的行为如何专制固执,如果真理柔和的清楚的真切地阐发出来,他的脸会变色,他的话会改变,变得支离破碎,他感觉无力,也无法将真理的声音拒之门外,也不可能对真理无动于衷。

    真理以这样的方式让犯错的人,让在豪宅里享受荣华的人,一点也不质朴坦诚的人,有了改正错误的机会。

    但是如果有人注意到相反的见解,比他习惯的想法更接近于真理,而这个人保守而又拘谨,尽管有良好愿望却不愿和富裕的邻人进行沟通交流,而是把富裕的邻人看成敌人,不承认邻人也和他一样相同的本质,那么情况就不能得到全面的改善。

    在这样的行为准则下社会的两个阶层会更为疏远分隔的时间会更为持久。

    就像两个分隔开来处于敌对状态的国家,尽管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双方不会正视对方。难道这就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真正自由的,博爱的,能够带给全体福祉的,满溢高尚情感的场景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性的研究》社会调查连载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wuz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