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历史的烟尘中,不乏回声。
一直觉得,历史他就像一位颤巍巍的老者,踽踽独行。他偶会微微地张开他的嘴,想说些什么。而你,能听到吗?
这个中,全凭你一人去体会;这回声,全叫你一人去聆听。
在国外的一所大学,中国的留学生们发动了一个百万人签名请愿的活动,是有关慰安妇的。每天拉着横幅,不觉得累;耽搁了自己的课业,也觉得值得。只要那上面多一个签名,就多了一份希望,多了一分值得。可真正令人痛心的,是一个中国男同学的朋友圈。
男生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大意是说一个小女孩被邻居家的大叔给侵犯了,小女孩长大之后,想要拿起法律武器,用道德的权杖去质问那位大叔的时候,有很多很多的人在帮助着她。但同时,小女孩幼年遭受侵犯的事情,也不可避免地传开来了。那个男生猛烈地批判了这个现象,他认为这个是耻辱,是该埋藏在心底的,怎么能够把它给掘出来呢。那个男生的朋友圈被博主隐去姓名,截了出来,发在了网上。男生的话我记不大清了,只把最后一句记得很清楚:“哦对了,那个邻居姓倭。”
可历史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不是每一段历史都是光鲜的,很多时候,它是一个耻辱。耻辱是要深埋于心的,但恰恰又是最不应该只深埋于心的。在那之后,你必须要呐喊。你可以选择给你一个人的耻辱掘个坟墓,我也可以给我的耻辱做个水晶罩子;你可以把你自己的耻辱藏起里,到夜半时分和鬼作伴,我也可以把我的耻辱送去博物馆,和世人共同瞻仰。你自己的耻辱我无权过问,但一个国家的耻辱自不幸发生的那一刻起,就不适合隐藏。
这样饱含耻辱的历史我们为什么要铭记?铭记之后我们又为什么要呐喊?历史不是博同情,谁也不能代替那森森白骨说一声原谅。历史不是宣扬耻辱,而是呐喊。这让我想起了《二十二》。
《二十二》是一部纪录片,记录的是二十二位慰安妇的老年生活。老人们脸上的皱纹、山村里破败的土屋,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是历史的印迹。那段历史于她们而言,是苦难,是污点。而当那段历史远去,当战火与哭嚎隐去,那些耻辱就像是盐水,历史会把它稀释得越来越淡,可它总归是咸的。
也正因此,有些东西该被永远铭记。且铭记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之后我们还需要呐喊。《二十二》这部纪录片的本身,就已经是在呐喊了。这呐喊会让后人保持着问责的姿态,传承下去。这是我们所能做的,也是我们一定要去做的。不畏历史,才能不负当下;不负当下,才能不惧未来。
历史是药,是警示倥侗罪者的毒药,是慰藉虔诚信者的良药。
历史是石,是击碎腐朽腐旧的砖石,是叩响心灵灵魂的磬石。
历史是钥匙,是打开现在,通向未来的药石。
让历史的回声激荡心灵,让历史的回声洗涤灵魂,让历史的回声叩响人性之光。
历史永铭记,现在当呐喊,未来你开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