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安静的午后,三个小时,我读完《皮囊》这本书。书中,作者蔡崇达用90后城市生活的我们所不熟悉的背景,不熟悉的环境,记录了一群与他有关,但却让我们莫名熟悉的人。
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最多的是“包裹”和“束缚”,这种感受也正跟书名遥相呼应。与被病痛封印的身体争斗的父亲,与穷困的生活缠斗的母亲,被流言困住的小镇女企业家张美丽,被繁华迷了眼回头却找不到家的阿小和阿小,想要成为伟人最终囿于自尊的天才文展,梦想冲破世界却最终囚于梦想的厚朴……每个人都想拼了命的不信命,但最终都认了命,麻木地活在生活给你的、别人给你的、自己给予自己的,一层层的,皮囊中。
“母亲和这里的女性一样,在二十不到就被逼着到处相亲。其实未来的生活和那远远看到的未来夫君的面目,与她们都是模糊的。然而她们早走就知道作为一个女人生活的标准答案:第一步是结婚;第二步一定要生出个儿子,让自己和夫君的名字,得以载入族谱,并且在族谱上延续;第三步是攒足够的钱,养活孩子;第四步是攒足够的钱,给女儿当嫁妆;第五步是攒足够的钱,为儿子办酒席和当聘金;第六步是一定要等到至少一个孙子出生,让儿子的名字后面还有名字;第七步是帮着抚养孙子长大……然后他们的人生使命完成了。”
“在迅速城市化的这个国家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急着进入对时尚生活的想象,投入地模仿者他们想象中地样子。这些社团或许更准确地描述还可以是——通过假装弹吉他、跳街舞、写诗歌来集体催眠,以为自己变得时代、时尚地邪教组织。被这种想象俘虏多可笑。真实的世界,世界地真实不是这样的。”
——《皮囊》
相似的人,我们都遇到过。在夜宵摊上抽着烟想当年的大叔,年轻时温婉漂亮的姑娘变成了菜市场讨价还价的大妈,上学时爱吹牛的同学被生活压弯了腰,有些学霸渐渐没落在朋友圈里做着微商,曾经叛逆的大姐大哥早早结婚晒起了孩子,和你无话不谈畅想未来的朋友被生活包裹渐行渐远。外界像一个模具,把我们挤压成各种形状,我们随遇而安的做着一些看起来对的,好的,有用的事,偶尔回神想起什么是喜欢,什么最渴望,也会被这样那样的原因击溃,变成一闪而过的热鸡汤。
是不是很绝望。
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收获,绝不是对生活的绝望,而是让我意识到,什么是困境,什么是束缚,并且学着去看见束缚,从而去理解环境,理解人,然后再去选择,这个束缚,是要冲破,还是要溶解。
为什么困境还需要被学习如何看到呢,不就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跨不过去的槛或者学不会的东西?的确,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能被人看到的困难是可以加工的。通常打败我们的不是实实在在的困境,而是面对困境时的焦虑。在书中,我们旁观了这么多人的人生,以俯瞰的姿态去见证了他们的一生,看到忘情处总是忍不住想要对书中人说,如果你当初不……就好了。或许,某些时候,我们试着把自己当成一个旁观者,找到自己的困境,源起以及症结,或许我们也会对自己说,我觉得你应该这么做。这是努力冲破束缚的动力。
对于与他人相处来说,“看见”束缚显得重要的多。我们时常感叹,为什么这个人会这个样,这么冷漠/自私/吝啬……他们的缺点以至于我们无法再跟他们相处。那有没有想过,他为什么是个这样的人呢?也许他的兄弟太多,不尽力护住自己的东西就会饿肚子;也许他的父母羞于表达关爱,以至于他缺乏对于爱的体验;也许他天生缺陷,从小受尽嘲笑,从而变得攻击性极强或者极度自我怀疑……当我们寻到症结,缺点是否可以叫做缺失。虽然我们可能依旧很难与他相处愉快,但至少在心里,可以少一些排斥多一份共情与尊重,事情总不会变得更糟。
有些束缚,很可惜,只依靠我们个人无法改变。比如为什么我会出生在一个不合格的原生家庭?为什么女性更容易受到职场歧视?为什么我长得不好看?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为什么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是做不到……每多一个问号,罩住你的网就会在身上多划出一条勒痕。最令人绝望的真相是,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的自由。蛮力无法打破的束缚,需要内化、溶解,甚至与它相处。当你逐渐可以背着枷锁开心的的生活,那枷锁为何不能称之为项链,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由。具体怎么做,我不知道,但是一定不是你死我活的硬刚,可能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与自己妥协的方法。
所以,愿我的灵魂永远青春,生命忠于自由,或许是这本书给予我最大的祝愿和指导。我注定无法永远青春无法自由,但无论怎样生活都要向前走,我可以选择舒服地向前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