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金湖县供电公司青年志愿者结对帮扶困难留守儿童时,一名小学生塞给志愿者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不喜欢你们带来的东西,我想要一个可以打王者荣耀的手机,或者以后你们给我钱,我们自己买喜欢的东西……”。
![](https://img.haomeiwen.com/i11458023/120afed41478ac02.jpg)
这张纸条深深触动了我。印象中的此类报道,不是孩子们喜笑颜开,欢欣着有书看、有新文具?。我们应该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吗?还是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从“我要上学”的苏明娟到不要书、不要学习的孩子,是什么变了?
农村育儿环境变了吗?变了
1.父母养育、陪伴的缺失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没有足够的就业机会。为了养家,农村家庭的父母不得不外出谋生,孩子和祖辈生活甚至是独自一人在家,成了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教育观念跟不上,他们想的最多是怎样把孩子抚养长大,至于成人成才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能力顾及。而在孩子正需要各种正面引导的时期,爸妈却不在身边。孩子多是顺势生长,外界给他们的滋养太少太少。
2.农村文化环境的恶化
农村本是传统文化的本源,但在以经济为发展主线的导向下,求富裕成为乡村人压倒一切的生活目标,利益的驱动几乎淹没一切传统乡村社会文化价值,经济成为乡村生活中的强势话语,乡村生活逐渐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有的农村甚至赌博、暴力横行。
跳出农门农村子弟一般都不再愿意回到农村生活,以及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等原因,造成知识、新价值观的回流、反馈无法实现。举个例子,我的老家本是浙南一个乡府所在地,在我幼时有公办幼儿园、小学、中学、卫生院,教师、医生这样的知识分子阶层融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1995年前后因当时的政府机构调整,撤乡并校,学校、卫生院都迁到了镇上,与农民十分贴近的知识阶层几乎瞬间消失。农村文化、社会环境这种衍变必然导致乡村儿童精神的荒漠化,同时在城市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乡村生活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魅力,儿童的所谓精神来源更多的依靠电视、手机。当然这是中国农村儿童面临的普遍现象,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
屏蔽网游真的有效吗?无效
爆出文首那篇新闻后,丁奎岭等17位院士发联名信呼吁,包括社交、新闻客户端在内的各大互联网平台,在儿童节这天全面屏蔽网游链接,让儿童节成为“无网游日”。在我看来,这是本末倒置,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全无助益。屏蔽了网游不见得屏蔽不了其他消极因素,孩子的精神需求还是得不到满足。
1.农村文化环境升级
父母的缺位在一定家庭条件下暂时还是无解,处在亲子分离的家庭环境,相比其他儿童,他们才成长更需要其他社会化关系和场所来弥补和嵌入。关键是将孩子们的注意力从手机、电视上转移到健康有益的课余生活上来,提高农村整体的文化环境建设。我想教师在阅读推广或许可以发挥更大的力量。
2.建立交流反馈机制
“文化不过是以发送者到接受者的单线形式来传播,这个观点忽视了包括参与者之间对话的交流方式,也忽略了对文化产品的各式各样的使用。”
乡村儿童阅读困境已经引起了各方关注,爱心图书馆、书路计划等极大改善了农村阅读条件。对于志愿者来说,书不应该是一送了之、一给了之,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与孩子们共同阅读交流、给予真诚关爱任重道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