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家是小聚餐,在外是大聚餐。欧美据说是分盘而餐,各吃各的。
中国人在吃饭时,不仅是身体聚到一起,连筷子也要扎堆,这就是所谓的“夹菜”文化。
“夹菜”文化大概是和问候语“吃了没”同期出现的。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最常见的就是饥荒,最近一次就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gy拿老百姓的命做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实验。结果,饿殍遍野,易子而食。再往前就更多了,可以看一下冯小刚的《1942》,血淋淋的纪录着河南人民出逃求生的饥荒事件。
为什么是河南?您去过就知道了,真平,一望无际的地平线,毫无丘壑,最适合种庄稼(也只能种庄稼)。
为什么不是广东呢?你去过也就知道了,真不平,多山多雨多植被,所以也多野生的植物和动物,风调雨顺时随便种点粮食蔬菜,青黄不接时上山采个野菜,打个野味,至少不会饿死。
当然,现在大家对野味没有好感。但这是历史,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河南人民没有腌制腊肉的习惯,广东、四川、云贵地区就很流行,至今不衰。
腌制腊肉是为了过冬,几腌几晒并不新鲜,混合着尘土和重盐,再用烟熏一下,整个儿一食品界的“要你命三千“。
可见,环境很要命。
即便对健康无益,腊肉依然在广东畅销,甚至成了地方文化输出的一种。河南人民就只能和面食较劲儿,前几天妻子在家学做凉皮儿,那个麻烦劲儿让人匪夷所思。听说胡辣汤更麻烦,一般人做不来,她也知道,所以就见难而止了,改炸油条。
以前的油条里面是要加明矾的,松脆,但对人健康不利,我于是琢磨着:过去人做的美食怎么都有点要你命的意思呢。
生与死,称兄道弟,并肩而行。
中国人饿怕了,所以发明了问候语:吃了没。发现先喝干的再喝稀的更容易吃饱(吃撑)。也学会了在餐桌上把自己的筷子伸到别人碗里,以示长对幼或同辈间的关爱。
小时候我家就盛行这种夹菜文化,妈妈永远是给家人夹菜,但最后一个吃饭,吃得最少的。受此熏陶,我懂事后也学着给妈妈夹菜,甚至在聚会上给亲友夹菜。
欧美人好像没想过这事儿,发明了刀和叉,那东西夹菜不好使,更像是明晃晃地行凶。比如猪八戒行凶用的就是一把九齿的大叉子。
中国人发明了筷子,不知道是用阴阳思想发明了,还是后人追解出筷子里面有阴阳文化,筷子是一根动一根静才能正常使用的,所谓的一阴一阳谓之道也。那你要说孙悟空的金箍棒怎么解释?这也好说,那只是一根筷子,不合阴阳,孙悟空本来就不是阴阳结合的产物,是个化外精灵。
我总觉得阴阳五行这个所谓的中华文明的根有点概念先行,古人的用意是好的,但后人学得越来越僵硬,把这个演绎思维吹得无边无际了,总要构想出个理想的概念,把外物全罩住。凡事皆能用阴阳,皆可用五行来解释,这个就机械了吧。理论有死角,凡事要有度,阴阳更多的是一种思维,而不能直接拿来实用。古代人不重视实用,空谈道德理论,就是走到了一个思维的极端,自以为可将天下把玩于鼓掌之中。
话说回来,筷子用得巧,其实可以不沾嘴,但不清楚是否这样就没有细菌了。
现在讲究的人用所谓的公筷,更多的是在公共场合调和人际关系产生的吧。由此筷子就带着功利的使命在战斗,生而为树,死而为筷,被人指来挥去的,如果能说话,开口就该是”我好难“。
筷子是一套力学杠杆,用得巧的话可以夹起很重的东西,这个当然是炫技,不然就是兵器。
和妻子恋爱时,我经常主动去餐厅打饭,对座而食时,条件反射加上感情驱动,不由自主就经常给她夹菜,但她每次都一副不太受领的表情,几次后我就倍感扎心,她说不喜欢夹菜,但并未就此事解释到底。后来对她了解多了,才明白,她家里吃饭时是不夹菜的。
由于和她是跨省相恋,渐渐发现还是有一些文化上的小差异的。
就吃饭上来说,我从小被教育吃饭要细嚼慢咽,她家是突击作战;我家人对彼此比对外人还客气,说话委婉(这是我很久后才发觉的,当然我爸除外),她家人之间是坦诚相见,有一说一,不藏掖。
成家后才发现,我其实一点也不了解我爸妈,妻子却很了解她的爸妈。
这种感觉就像人生的某一个瞬间,你照了一下镜子,突然发现镜子中的人不是你,那种恐怖的落差带着一些嘲讽般的黑色幽默将过往的认知全部打倒。
画风剧变,不亚于我内心的一场地震。
所幸我还活着,灾后重建,等风雨经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