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主席平时最喜欢抓5件大事:布局;买地;社区规划;户型研发及新材料应用;找到最优秀的人才。
碧桂园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品牌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激励政策优势;信息化优势;经营理念优势。
这两句话是我认为的大家看这本书,特别是地产行业看这本书特别关心的点。
为什么会看这本书。有一天领导给我了这本书的网络打印版,她说她看完了,希望我也好好看一下,我问她需不需要写个书评或总结什么的,她说你看一下就行,看完自己留着不用还我了。我大概明白了意思就没多说没多问,如果再问下去怕真的成了一项工作,要我交读后感的作业就自讨没趣了。
有输入就要有输出,一如我的工作习惯,也了解我们领导的工作习惯,也许某一天她想起来了,突然问你看完了好似没写个总结?我也就以防万一,写了这篇。当然如果真的会给她看的话肯定删减,这算是职场技巧?。
零
按照我的习惯,是非常讨厌看类似“不伦不类”的书籍的,不伦不类真的是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的真实想法。我也不喜欢逻辑这个词,但这本书的逻辑是真的混乱,不论是时间逻辑还是叙事逻辑。
我为了看懂这本书难道还要记清楚作者入职碧桂园的日期和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况且,书中的叙事既有时间逻辑也有叙事逻辑,两者掺杂之后,真的是每一个小节就是一个故事,对的,是故事,不过还好有故事性,否则真的就很难读下去了,被当做杨国强的故事,也是这本书的一大卖点和噱头吧。
书名《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副标题:以财务之眼看杨国强和他的地产王国。一看就是标题党式的讨巧,我相信这个书名是小编想的,而不是作者想的,如果是作者想的,那我就真的觉得作者写本书的动机了。我也在公司运营大领导的办公室看过这本书,开面比一般书小,字节间距和段落间距也比一般书的设置更加宽松,这也就导致了书很厚,520页,这可能也是策略,配合书名书又很厚,吸引满足那些猎奇心态、探究碧桂园秘密、想通过本书了解杨国强的人,总之,我非常不喜欢这样的设计和营销策略,这是要给人一种宝典的感觉?
一
这是一本小说,并不是什么管理学或者财务统筹的工具书。读起来很流畅(其实我想说的是流水账),读过去就读过去了,除了对杨主席点头哈腰式的膜拜,还有杨主席家族人员的正面刻画之外,就剩下高周转和那一堆代码了。
不知怎么高周转就一下子火了起来,但是,真的那么容易学吗?
前段时间流行的华为HR说的话:很多人学到了华为的加班文化,却没有写到对加班员工的激励文化。
我相信能够意识到去学习碧桂园的老板和企业,肯定是已经初剧规模,并有了一套经营哲学,好好做自己的哲学不行吗,为什么非要学别人?
二
作者自序中说书中引用的绝大部分资料为公开资料,包括了媒体报道、碧桂园公众号及公开刊物。这样说来,这即是噱头又是对事实的不尊重,作者的目的昭然若揭吗?
就连作者也说: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喜欢著书立说,但书里大多数是央企经历和观点,若能换个工作环境,也许能写出一本传世之作。这种想法在多年前萌芽,逐渐成熟了,也许就差一个刺激的机会。碧桂园就是这个机会。”
从这段话中能看出什么呢?
作者是个写字的人,工作可能只是为了给写作提供素材?
作者的能力真的那般强?毕竟好像我们对他的认知都是来自于他的书籍,而不是他的业绩。
为碧桂园感到遗憾,作者进入碧桂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3年1000天,是个多么让人喜欢而且容易记住的数字,而且直接作为书名,目的是不是太明显了?
书籍出版之后当即火了一段时间,坊间已成了传说。不过很快,杨国强直接找到了出版社,将此书全部买走,随后甚至追到了作者的新公司,要求作者收回送给朋友的样书。在淘宝上,《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原版甚至标出了10万块一本的高价。
后续跟进的就是碧桂园的死人事件,这是不是碧桂园运营的一个精准的营销事件?碧桂园不甘心啊,3年之内财务上没得到什么大的进展,却成了一本书,那既然这样,不如利用这次机会,也算是作者的贡献和作用了。
对于作者呢,功名利禄已是看淡,地位名望也不是民企就能随意诋毁撼动的,如此,成就了一本书和碧桂园在市场的波澜,也算是做成了一件事情。
对于市场,房地产市场真的需要房地产开发之外的新闻来刺激行业的发展了,要不然,经济怎么往下发展呢?十几年的规划怎么能实现呢?那么多需要转移的话题怎么能被覆盖呢?
注:写下上面一、二两小节话,我可以说我也变成了我曾经讨厌的人,这样的无理推论待我写出来后,我自己也很讨厌我自己。我现在的能力,也就只能到这一层次了吧,境界都谈不上。但我还是要记录下来,作为成长的印记。
三
从第一张第26页开始“数字化代码管理法”,算是占到管理学的边了(或者说开始让那些真正想从碧桂园以及本书中想得到某些东西或者再次验证自己观点的人想要看到的内容了)。而在此之前,真的是中国式、低级传统小说的铺垫,又臭又长,对于写小说,作者还是好好再学习一下吧。
到这里戛然而止,因为我写的上面这段话所对应的书中文字没有做笔记,接下来的读书过程中也没打算记笔记,后来想想还是要记下一些痕迹,还好书中还是有一些干货的,毕竟作者之前的职业经历还是丰富且有成绩的。
以下是我记得读书笔记,最核心的是人才,似乎不是很新鲜,然后主要聚焦的是“人、财、物”,还有就是战略,战略是个玄乎的东西,好像成功的企业才发布成功的战略,而那些失败的公司有什么战略呢?成功的企业才有企业文化。我很认同我们公司运营发展顾问的话:中小公司哪有什么战略,也没有实力去主动做长期的战略规划,大都是被动性的发展规划,都是机会型的战略,走着走着就有了自己的想法的规划,能活下去就是好的战略。
1、一个企业集团就应该这样,在发展战略上有导向,在财务预算上有规划,在年度计划上有具体措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这个企业一定会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强大,实现百年基业长青不是梦。
2、底线管理,逐渐变成指导性管理。
3、先有人,再有事,“未来领袖”找人的面要宽,不能局限于建筑人才,
4、为了做好预算,分为三组:
(1)一组负责发展战略议题,成果为未来三年企业发展规划;
(2)一组负责年度财务预算编制,成果为2015年财务预算安排;
(3)一组负责现金流编制,成果为未来12个月的融资计划。
三组人分头进行,始终贯穿全面预算的根本要求——全局观和前瞻性,不仅要收集集团内的全面数据,还要研究行业和目标公司的信息。
5、市场、产品、模式、转性这4个维度很重要。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战略表现为一种计划;从企业过去发展历程看,战略表现为一种模式;从产业层次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定位;从企业层次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观念。
6、最终将各种重大资源做出那些实质性的分配?需要重点思考这个问题。
7、紧扣人口流向,聚焦五大城市核心群: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
8、制定优秀人才的标准。
9、价值管理:通过不断提炼、塑造、维护和推广等方式提升公司形象,最终把公司股价搞上去。国际资本市场对碧桂园业务发展的看法梳理了一遍,又结合公司新布局战略把故事写好,然后,接受香港专家权威媒体采访,我的声音代表公司,我的形象代表公司。
10、每一家房地产公司过去都在追求规模扩张,从现金流角度来看,每年都是负现金流。为此,其缺口要么靠举债填补,要么靠股权融资填补,长此下去,必会弹尽粮绝,这很危险。财务理论上来讲,这叫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错配。
11、品牌的作用:是产品或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识别商品的辨别器;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是企业的摇钱树;是卖的更贵卖的更多的保证;是用来区别竞争对手及确立强势地位的识别码。
12、一个知识密集型企业通常有一下特点:企业中要有数量庞大、低成本、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员工;具有快速有效的组织能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很高的附加值,是企业有足够的利润进一步扩张。
13、工匠精神,就是所有的事情都都应该很好推敲。(这句话我不怎么理解)
14、杨主席平时最喜欢抓5件大事:布局;买地;社区规划;户型研发及新材料应用;找到最优秀的人才。
15、碧桂园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品牌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激励政策优势;信息化优势;经营理念优势。
笔记大多是关于战略和运营的,因为自己的工作职位,会格外重视这一部分。前面书中的章节主要是关于财务的,也是自己不太懂,所以关注点不太多。
最后一章中列举了很多杨国强的金句,我直接跳过了,老板的金句只针对他的子民,对外人没有丝毫吸引力,这是我的看法。
四
2017年开始,碧桂园在我们这边遍地开花,速度很快,好像是瞬间铺开了几个楼盘,分布在东南西北,有成熟的社区也有发展中的社区,房价全在7000以上,算是比较贵的了,我们小区对面就是碧桂园的楼盘,叫做碧桂园嘉誉里,广告围栏上的宣传语是“金凤高铁新城、精奢智慧宅邸”,依旧是地产项目营销策划惯常的文案,没什么新意也很安全,也不知道属不属于“劳斯莱斯”项目。碧桂园的到来,确实给我们小区这块区域带来了更多的关注,整体房价应该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有提升。
我也时不时观察这项目的进展。盖楼的速度是真的快,不过还好进入冬天后停工了,如果真的为了赶进度利用新技术继续施工,真的为他的工程质量有些担心。
项目营销中心也是大场面高大上,户型设计在北方算不上讨巧,80多平米到140多平米,北方人都喜欢南北通透,客厅大一些。我也去看过,户型确实有新意,是一梯一户,整体风格的设计和布置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园林绿化由于是在建期所以看不出来,但是物业费也是很高了对于我们这样的工薪还是有点难以接受。
从我们公司营销部门听来的消息,碧桂园卖的很不错,品牌的力量确实强大。
五
看完这本书,我去看了作者在书中经常夸赞自己的另一本书《财务智慧》,评论里面也是对作者流水写法有些不喜欢,评分的人不多,评分不是很高,我从评论里面也就大概看出书中的内容,本打算拜读,但想想还是算了。
起初我并不理解为什么领导让我看这本书,看完之后,我好像也理解了领导让我看这本书的意图。
前段时间,也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到了年底总结和计划、预算和资金计划编制。今年老板再次强调了重视计划编制工作,先有运营再有预算,两个负责部门要充分沟通,确保计划和预算编制的紧密性和准确性。集团喊了一年的全面预算概念,我也是慢慢地在理解。我很清楚地记得有次运营总监和一个事业部的财务经理在争执什么是全面预算管理,我从他们的争执中理解到全面预算不是惯常意义上的财务预算,后来我也自查了一下,还是没看懂。
全面预算是通过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在预测与决策基础上,调配相应的资源,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经营和财务等做出一系列具体计划。主要是预算计划的数字化、表格化、明细化的表达,体现了预算的全员、全过程、全部门的特征。
全面预算的分类:
1.全面预算按其涉及的预算期分为长期预算(如长期销售预算和资本预算,有时还包括长期资本筹措预算和研究与开发预算)和短期预算(如直接材料预算、现金预算等)。 2.全面预算按其涉及的内容分为专门预算(如直接材料预算、制造费用预算和综合预算(资产负债表预算和利润表预算)。 3.全面预算按其涉及的业务活动领域分为投资预算(如资本预算)、营业预算( 或称经营预算,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等) 和财务预算(包括利润表预算、现金预算和资产负债表预算等)。
不过,我知道我们公司的提倡的全面预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预算了。后来我想去请教那位财务经理时,她已经离职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于财务预算和财务管理系统的争论。
后来看看集团下达的文件,公司也提出了高周转,也制定了强硬的激励办法,还有高管的跟投制度,很多很多举措和思路方向,和书中说的很像,包括我也理解了所有的老板都是大脾气的人,给他们汇报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策略,尽管汇报初衷和目的已经偏离了自己的轨道,也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汇报过了就好,你要知道老板才是老大,仅此而已。
六
看完这本书大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都是在工作空闲时在办公室看的,能把它看完的动力是因为这本书的故事性可读性是有的,特别是在职场工作的人,基本都工作穿插着思考,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工作的思路和方向。
就和我理解的杨国强偏执于对与地产行业这一碧桂园主业的发展趋势和自信一般,我们公司老板也是以地产引以为豪,而对于其他事业部的发展似乎想的不太清楚决策有些慢,导致错失了很多机会,有些项目也是半途而废,关键的是也不听请来的各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的结论都是参照地产的模式执行总不会错。
书中对于碧桂园的描写,有些地方还是很直白的,但这些直白显得过于苍白,从主席、总裁、副主席、城博士、梁大师这些人物的名字来看,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编织和作者置身事外的对话,作者明显想用小说的写法来变现,但首先名字就是一大败笔,他们不能出现真名就不能有个化名?这一点蛮影响观感的。
粗浅地了解碧桂园或者说杨国强的打法和重点,这本书给了明确的观点,值得一看。
备受关注的成就共享和同心共享,在中国大地上,特别是前期的手续办理上,我真的怀疑他们是否符合碧桂园“合法合规”的价值观,当然,时间是个衡量单位,它的衡量标尺就是金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