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记录的第一枚钻石订婚戒指,是奥地利大公送给玛丽公主的。后来,贵族圈流行送嵌着钻石的“GEGard”生日戒指,大多数人还没听过钻石这东西。直到20世纪30年代。
说“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DeBeers”公司,今天几乎成了婚戒的代名词,成立于1888年,离今天130年、并不很久远。
钻石的商业故事并不浪漫,相反却充满血腥和巧取豪夺,戴比尔斯利用银行网络贷款,买下了销售第二的钻石矿,然后炸毁了它,导致钻石价格暴涨,戴比尔斯用涨价后的钻石轻轻松松还掉了贷款。
这是稀缺吗?是的,这是天然稀缺吗?不是,这是人为制造的稀缺,并由此提高了价格。如果说钻石和天主教有各种联系,西方人喜欢也就算了,再来看看东方。
日本,什么时候有过浪漫的婚姻传统?他们不打老婆就算是好的了,直到20年前,妻子们早上还要跪着目送丈夫出门,浪漫的爱情在哪儿?这种需求是硬造出来的。
1967年,有5%的日本新娘拥有钻石婚戒。20年后,这个比例是77%。
戴比尔斯公司并没有止步不前,近些年又发现了新的广阔天地,因为人有十根手指啊。婚戒使用的仅仅是左手一根,于是他们进攻右手无名指。成功女性要对自己好一些。送自己一个。
“左手代表我们,右手代表自己。”
第二部分 你为了什么消费?
第一种消费目标是:生存和安全,比如粮食、房屋和宝宝的奶粉,再加上健康,跑鞋和维生素。教育可以看作为了将来的生存。
第二种是心理需求。比如婚宴和婚戒。没说不能消费,但是你要知道这种需求是从何而来,要知道自己拼死拼活996换来的那几个小钱钱都干了啥。如果赵本山说你需要一辆自行车,你就花半年收入买一辆自行车,那不成范伟了吗?
你说,那咋了?范伟咋啦?范伟后来拿自行车换了一副拐啊。脑袋更大了脖子更粗了。
心理需求是文化的一部分,有的深,有的浅,有的好理解,有的不好理解,有的很可怕。我爷爷就非要弄一口棺材摆在朝南的堂屋里,每天早上吃完饭,擦擦嘴,饱含深情的摩挲一遍,然后心满意足的去墙根,晒太阳。
据说,他有时候还想躺里面睡一觉试试。男人至死是少年,好奇心永无止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