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八章有一句话,对于干事创业、勤于为学的人,具有一定的警醒作用,曰:“过则勿惮改。”意思是有了过失不怕改正。钱穆先生对于“过则勿惮改”的解释是:“过则当勇改,不可畏难苟安。”朱熹在《论语章句》中引述程子的话为“过则勿惮改”作注解:“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前贤的话,意思很明确,求学问道,一旦觉昨非而今是,不能顾忌所谓面子、自尊心,而安于现状,丧失改正的勇气。
对于“过则勿惮改”,我们也可以反向推理。既然孔子说,有过错不要怕改正,那么根据孔子所倡导的“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观点,作为知行合一的智者,孔子也一定经历过改错的人生经历,不然孔子何以说出“闻过则喜”的话来。圣人都可能犯错,何况普通人?犯错不可怕,文过饰非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在工作、学习、生活的旅程中,失败、错误、挫折是如影随形、伴随始终的,没有谁,可以义正言辞地说,自己没有失败的经历,没有感受过挫折带来的苦恼。“君子”坦坦荡荡,将错误、失败、挫折化作了成功的契机,从中发现了成功的火光;“小人”为维护其面子,极尽所能掩饰错误与失败,生怕错误与失败影响其所谓的形象。
最近,工作之余阅读了部分名师名家回忆其成名课的创作过程的文章。从中,我发现,任何一节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经典课例的产生,它的背后都经过了数十次的打磨,建构——推到——重构,在一次次的打磨中,才臻于完美,趋向精品。推动一次次建构的内在动力,就是失败或者不符合知识内在逻辑和学生既有认知规律的设计,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违背教学规律的“错误”设计。对于授课教师来说,一次次的推倒重来,就是一次次的自我否定,就是一次次的改正不足与缺点。翻阅相关的磨课历程反思,每位授课者都经历数量极多轮的失败。正是因为授课教师敢于面对失败与错误的勇气,才能在失败中找到成功的因子,最终打造出一节具有卓越品质的好课。设若,授课教师害怕困难,安于现状,不肯改正既有教学思路,好课真的还能称之为“好课”吗?
翻阅新版课程标准,创新意识贯穿新课程标准理念始终。什么是创新呢?简单的说,就是创造出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策略。既然是创新,那么就有着同旧知迥异的地方,属于崭新的新鲜事物。新鲜事物没有多少既定的创造路径,可供参照的案例不多,基本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甚至说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因为担忧错误的产生,就放弃创新,我们的社会就始终停滞,无活力可言了。自然,这里的犯错有一个限定条件,是法律范围的错误。
作为生活于地球之上的创造者,作为奔跑于创造道路上的行路人,作为希冀有一番作为的创业者,我们需要有“过则勿惮改”的品质,勇于去改错,更勇于去试错。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教学主张是“融错教学”,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错误,去消化错误,将错融入在学习过程中,让错成为促进个人成长与进步的难得资源。
圣人亦如此,吾辈何敢居后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