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对互联网企业加班文化盛行的讨论似乎如火如荼。有“不带电脑回家工作被领导痛批写检查”的领头羊,紧接着“工作669,生病ICU”又冲上头条,996=奋斗者?被越描越黑的996应该何去何从?
马云在微博上的一篇文章再次提到了热爱的重要性。“ 找到喜欢的事,不存在 996 这个问题;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找工作如同找对象,真正的爱情你不会觉得时间长,但不合适的婚姻是度日如年。那些能坚持 996 的人一定是找到了自己的热情之处,找到了金钱以外的快乐之处,他们享受自己在八小时以外的学习、思考,探索的路径上,为加班工资而 996 的人是很难持久的。”
我们可以支持996,但我们不能强制996。显然996不是适合于绝大多数的员工,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对于他们来讲,没有加班费,只有心灵鸡汤都是耍流氓。996的支持者不乏互联网大佬,马云也坚持“理性思考,向奋斗者致敬”“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付出了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自愿”加班的我,现在过的怎么样?没有人不懂“不劳而获”的道理,但你不能说奋斗者就是996,996就是奋斗者,理性思考,向奋斗者致敬,同样,我们也需要理性思考个人的真实诉求。家人生病的时候总不想看到你还在加班;出门约会你女朋友肯定也不想你一直在盯着电脑看,说句话都是心不在焉;周末休息一天反而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人民日报评价到:“强制推行 996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管理的难题,也会助长 " 磨洋工 " 的顽疾。从企业家和创业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身上的极限奋斗精神是可贵的,但要考虑到普通员工的位置不同,强制灌输 996 的加班文化,不仅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傲慢,也不实际、不公平。因此,正确打开 996 话题的方式,不是要不要奋斗拼搏,而是如何更好地去奋斗拼搏。”所以,于企业而言,如何更大的激励员工积极性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当然,如果我们是低欲望群体,问题就变得容易的多,毕竟没有必要拿命换钱。另外一个问题,也可能是:是你拒绝了996还是996拒绝了你。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最惨的不是996,而是对996求而不得,抛开互联网行业,我们可以细数周边所熟知的工作,压力大低收入比比皆是,无论什么工作,我们一边是工作带来的精神压力,另一边可能是没钱带来的生存压力,像996一样,如何选择,还是要归咎于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各方面诉求之后,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