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6年底的笔记系统

2016年底的笔记系统

作者: 老杜还在 | 来源:发表于2016-12-24 10:33 被阅读133次

    近几年,我对知识管理和笔记术的兴趣很浓,更换了几次平台之后,今年下半年逐渐稳定下来。下面做一点回顾和整理。

    现有系统

    现有系统是基于 Markdown 的纯文本系统,搭配的工具是:Sublime Text + Git + Bitbucket

    回顾及需求

    minipad2

    回想电子笔记的开端,应该是一款小软件 minipad2,记得曾经和作者还有过沟通。

    • 优点:树状多级目录,占用资源少
    • 缺点:单机,数据无法导出,Windows平台

    Evernote/印象笔记

    早期的Evernote用户,真能体会到它的进步,也引领了行业。后来国内公司建立,阉割了邮件分享,越来越大的大象。个人使用印象笔记大问题是,它的剪藏功能、导入功能(如 Pocket/微博/微信/多看)太方便,反倒堆积了太多繁杂的内容。

    • 优点:太多
    • 缺点:数据不可控,不能批量导出,不支持 Markdown,没有 Linux 客户端,数据量大不易迁移整理

    为知笔记

    从印象切换到为知,主要因为操作系统彻底切换到 Linux。后期各种多余功能,近期开始全面收费。

    • 优点:支持 Markdown,多平台
    • 缺点:会有同步错误,Linux 客户端功能稍差,公司会不会倒闭呢?迁入容易迁出呢?

    其他

    用过的:XMind,VIMwiki,ZIM,Google KEEP,Atom,StackEdit,Retext,Mou,Jekyll,MDwiki……

    没用过:OneNote

    我的需求?

    适合自己的即可,从最小需求开始。那么我的需求由高到低是:

    1. 平台
    2. Markdown 文本格式
    3. 网络同步
    4. 树形分类
    5. 搜索
    6. 导出

    到底笔记系统的必要功能是什么?有人做日程/GTD,有人整理物品/保存网页……如果定义为:记录书写文档的地方,那么其他需求可以另行考虑。

    现有系统及分析

    一句话:现有系统就是文件夹里的文本文件

    需求满足情况

    • 平台:全平台编辑,但移动端编辑不足,好在移动端往往是收集。Windows弃,Mac封闭,拥抱Linux。
    • 格式:Markdown 没出现之前,就设想过类似的解决方案,所以我热情拥抱它。配合各种编辑器,它可以快速写出容易阅读和渲染的文字,而非某平台、工具限制的格式。md文档+TOC,访问便捷。
    • 同步:git,随手push,或者加上关机执行。另外打包备份到网盘。
    • 分类:分类涉及笔记的方法,一般软件能实现的树形结构,配合Sublime Text 的侧边栏,可以一目了然。方法见后文。
    • 搜索:目前系统的弱点,Mac平台的 Spotlight 支持全文搜索(未亲身测试),目前的工具 Recoll 可以实现部分需求,不足的需要依靠笔记命名和分类加以弥补。
    • 导出:Markdown导出PDF/HTML,都容易的很,贴公众号编辑器瞬间完成。目前用插件: OmniMarkupPreviewer,实时HTML预览。
    • 查看:电脑端往往不需要预览查看,Sublime Text 支持对 Markdown 代码高亮显示。手机端安装 Bitbeaker,或者将已存档的笔记导出epub/PDF查看。
    • 图片:弱点,硬性需求可以插入本地文件,或导出PDF(需求并不多)。
    • 美观:编辑器的美观程度,与你的选择有关。

    笔记工作流

    纠结工具是浪费时间(虽然也是值得的),更应该把应用笔记的流程处理好,形成笔记工作流。现在我的基本模式如下:

    • 收集:依赖滴答清单、Pocket中转链接,笔记系统不收集文章全文,只保存链接和整理文字。读书可以用讯飞语音输入录入。
    • 分类:基本文件夹四个:inbox/log/project/archive,分别存放“临时/日志/项目/存档”四类文档,存档文件夹有二级目录。
    • 整理:笔记系统是活的,随时编辑和调整位置。比如某个阶段主题阅读,只需建立一个文档。
    • 搜索:基本不用,单一主题建立一个md文件,不断维护它就可以。缺点是交叉链接,不如wiki。用到recoll 的时候,结果反而太多不容易找到。
    • 发布:结合Jekyll+Github,直接复制一份,push一下。
    • 分享:导出PDF,邮件/网盘分享。

    不足

    • 移动端弱。收集书写可用某个云笔记辅助。
    • 剪藏。此功能被证明不适合我,因而我只会保存链接和关键词。
    • 技术门槛。git要学一下。

    总结

    满足需求的工具即可,下一步是切实把笔记用起来,让自己书写的内容充满笔记系统。

    2016122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2016年底的笔记系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xpl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