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DBA
基于SSD的数据库优化

基于SSD的数据库优化

作者: mysia | 来源:发表于2017-11-10 11:25 被阅读197次

    数据库的IO特点


        IO有四种类型:连续读,随机读,随机写和连续写,连续读写的IO size通常比较大(128KB-1MB),主要衡量吞吐量,而随机读写的IO size比较小(小于8KB),主要衡量IOPS和响应时间。数据库中的全表扫描是连续读IO,索引访问则是典型的随机读IO,日志文件是连续写IO,而数据文件则是随机写IO。

        数据库系统基于传统磁盘访问特性来设计,最大特点是日志文件采用sequential logging,数据库中的日志文件,要求必须在事务提交时写入到磁盘,对响应时间的要求很高,所以设计为顺序写入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磁盘寻道花费的时间,减少延迟时间。日志文件的顺序写入,虽然是物理位置是连续的,但是并不同于传统的连续写类型,日志文件的IO size很小(通常小于4K),每个IO之间是独立的(磁头必须抬起来重新寻道,并等待磁盘转动到相应的位置),而且间隔很短,数据库通过log buffer(缓存)和group commit的方式(批量提交)来达到提高IO size的大小,并减少IO的次数,从而得到更小的响应延迟,所以日志文件的顺序写入可以被认为是“连续位置的随机写入”,更关注IOPS,而不是吞吐量。

        数据文件采用in place uddate的方式,意思是数据文件的修改都是写入到原来的位置,数据文件不同于日志文件,并不会在事务commit时写入数据文件,只有当数据库发现dirty buffer过多或者需要做checkpoint动作时,才会刷新这些dirty buffer到相应的位置,这是一个异步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数据文件的随机写入对IO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只要满足checkpoint和dirty buffer的要求就可以了。

    SSD的IO特点


    1.随机读能力非常好,连续读性能一般,但比普通SAS磁盘好。

    2.不存在磁盘寻道的延迟时间,随机写和连续写的响应延迟差异不大。

    3.erase-before-write特性,造成写入放大,影响写入的性能。

    4.写磨损特性,采用wear leveling算法延长寿命,但同时会影响读的性能。

    5.读和写的IO响应延迟不对等(读要大大好于写),而普通磁盘读和写的IO响应延迟差异很小。

    6.连续写比随机写性能好,比如1M顺序写比128个8K的随即写要好很多,因为随即写会带来大量的擦除。

        基于SSD的上述特性,如果将数据库全部放在SSD上,可能会有以下的问题:

    1.日志文件sequential logging会反复擦写同一位置,虽然有损耗均衡算法,但是长时间写入依然会导致性能下降。

    2.数据文件in place update会产生大量的随机写入,erase-before-write会产生写入放大。

    3.数据库读写混合型应用,存在大量的随机写入,同时会影响读的性能,产生大量的IO延迟。

    优化方案


        基于SSD的优化就是解决erase-before-write产生的写入放大的问题,不同类型的IO分离,减少写操作带来的性能影响。

    In-page logging

        In-page logging是基于SSD对数据库sequential logging的一种优化方法,数据库中的sequential logging对传统磁盘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大大提高响应时间,但是对于SSD就是噩梦,因为需要对同一位置反复擦写,而wear leveling算法虽然可以平衡负载,但是依然会影响性能,并产生大量的IO延迟。所以In-page logging将日志和数据合并,将日志顺序写入改为随机写入,基于SSD对随机写和连续写IO响应延迟差异不大的特性,避免对同一位置反复擦写,提高整体性能。

        In-page logging基本原理:在data buffer中,有一个in-memory log sector的结构,类似于log buffer,每个log sector是与data block对应的。在data buffer中,data和log并不合并,只是在data block和log sector之间建立了对应关系,可以将某个data block的log分离出来。但是,在SSD底层的flash memory中,数据和日志是存放在同一个block(擦除单元),每个block都包含data page和log page。

        当日志信息需要写入的时候(log buffer空间不足或者事务提交),日志信息会写入到flash memory对应的block中,也就是说日志信息是分布在很多不同的block中的,而每个block内的日志信息是append write,所以不需要擦除的动作。当某个block中的log sector写满的时候,这时会发生一个动作,将整个block中的信息读出,然后应用block中的log sector,就可以得到最新的数据,然后整个block写入,这时,block中的log sector是空白的。

        在in-page logging方法中,data buffer中的dirty block是不需要写入到flash memory中的,就算dirty buffer需要被交换出去,也不需要将它们写入flash memory中。当需要读取最新的数据,只要将block中的数据和日志信息合并,就可以得到最新的数据。

        In-page logging方法,将日志和数据放在同一个擦除单元内,减少了对flash相同位置的反复擦写,而且不需要将dirty block写入到flash中,大量减少了in-place update的随机写入和擦除的动作。虽然在读取时,需要做一个merge的操作,但是因为数据和日志存放在一起,而且SSD的随机读取能力很高,in-page logging可以提高整体的性能。

    SSD作为写cache-append write

        SSD可以作为磁盘的写cache,因为SSD连续写比随机写性能好,比如:1M顺序写比128个8K的随机写要好很多,我们可以将大量随机写合并成为少量顺序写,增加IO的大小,减少IO(擦除)的次数,提高写入性能。这个方法与很多NoSQL产品的append write类似,即不改写数据,只追加数据,需要时做合并处理。

        基本原理:当dirty block需要写入到数据文件时,并不直接更新原来的数据文件,而是首先进行IO合并,将很多个8K的dirty block合并为一个512KB的写入单元,并采用append write的方式写入到一个cache file中(保存在SSD上),避免了擦除的动作,提高了写入性能。cache file中的数据采用循环的方式顺序写入,当cache file空间不足够时,后台进程会将cache file中的数据写入到真正的数据文件中(保存在磁盘上),这时进行第二次IO合并,将cache file内的数据进行合并,整合成为少量的顺序写入,对于磁盘来说,最终的IO是1M的顺序写入,顺序写入只会影响吞吐量,而磁盘的吞吐量不会成为瓶颈,将IOPS的瓶颈转化为吞吐量的瓶颈,从而提升了整体系统能力。

        读取数据时,必须首先读取cache file,而cache file中的数据是无序存放的,为了快速检索cache file中的数据,一般会在内存中为cache file建立一个索引,读取数据时会先查询这个索引,如果命中查询cache file,如果没有命中,再读取data file(普通磁盘),所以,这种方法实际不仅仅是写cache,同时也起到了读cache的作用。

        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日志文件的写cache,虽然日志文件也是append write,但是因为日志文件的IO size比较小,而且必须同步写入,无法做合并处理,所以性能提升有限。

    SSD作为读cache-flashcache

        因为大部分数据库都是读多写少的类型,所以SSD作为数据库flashcache是优化方案中最简单的一种,它可以充分利用SSD读性能的优势,又避免了SSD写入的性能问题。实现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在读取数据时,将数据同时写入SSD,也可以在数据被刷出buffer时,写入到SSD。读取数据时,首先在buffer中查询,然后在flashcache中查询,最后读取datafile。

        SSD作为flashcache与memcache作为数据库外部cache的最大区别在于,SSD掉电后数据是不丢失的,这也引起了另外一个思考,当数据库发生故障重启后,flashcache中的数据是有效还是无效?如果是有效的,那么就必须时刻保证flashcache中数据的一致性,如果是无效的,那么flashcache同样面临一个预热的问题(这与memcache掉电后的问题一样)。目前,据我所知,基本上都认为是无效的,因为要保持flashcache中数据的一致性,非常困难。

        flashcache作为内存和磁盘之间的二级cache,除了性能的提升以外,从成本的角度看,SSD的价格介于memory和disk之间,作为两者之间的一层cache,可以在性能和价格之间找到平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基于SSD的数据库优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xqb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