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到了家庭系统运行的基本原则,今天开始讲本书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单元——家庭成员间的亲密/疏远关系。
豪猪取暖
一群豪猪在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身上的刺毛让它们不得不分散开。严寒又把它们聚在一起,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经过几番的聚散,它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待一定距离。用这种方法,取暖的需求可以满足,彼此也可以互不“攻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同样。我们每个人都既需要“亲近感”(或称为“聚合感”),也需要“距离感”(或称为“分离感”)。我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欣赏与爱,但我们同时也需要独立、自主、自由的权利。
这两种相互对立的需求,从我们出生开始起就贯穿了我们整个一生,特别是在家庭生活中,这种对立而统一的需求就表现得更加明显了。
当我们刚刚降生时,我们完全依赖于父母,时刻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到了大约两岁时,我们迎来了“第一叛逆期”。这时候的我们,开始尝试跟父母分开,但又不敢离父母太远。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我们越来越坚信,只要我们需要,父母就会出现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也可以与父母分离得越来越远、越来越久。
进入青春期以后,我们开始萌生要与父母彻底分离的念头。进入成年以后,我们离开原生家庭,开始了自己单独的人生之旅。直到某一天,我们会遇到某人,并与这个人展开新的“亲密”与“距离”交替纠缠的关系。
家庭关系图
为了解我们在家庭关系中的亲疏状况,心理学家引入了家庭关系图。
家庭关系图的绘制方法:
圆形代表家庭中的女性,方形代表家庭中的男性;按照情感亲疏程度来排列这些圆形或方形。上图即为最简单的家庭关系图例子。
按照上图的模式,试着绘制出你自己3岁、6岁、10岁、14岁以及18岁时的类似关系图表。你能否发现家庭成员间的远近亲疏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你觉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追逐与疏远
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被具有同样“亲疏需求”的人所吸引。比如说喜欢独立的人,就会更容易与同样喜欢独立的人相互吸引。然而即便如此,双方关系之中,通常仍然会表现出的是一方想要更加亲近,而另一方则试图疏远一些。心理学上将这两方分别称为“追逐者”与“疏远者”。
夫妻关系也同样如此。婚姻关系咨询师在处理关系问题时,最常遇到的状况是妻子抱怨丈夫冷漠、丈夫则嫌妻子太过“黏人”。一般来说,在一段亲密的感情关系中,女性往往扮演着“追逐者”的角色;而在一段亲密的性关系中,男性则扮演着“追逐者”的角色。
如果无法建立起比较亲密的关系,“追逐者”会感到失望,因为他们是需要别人的人,他们的行为受到“遗弃威胁”的驱动。反之,如果二人关系过于亲密,“疏远者”就会感到不安与窒息,因为他们想要特立独行,总害怕会失去自我。
“亲疏舒适度”是可以去改变与调节的。而“亲密”和“疏远”,其实本质上都反映了对于亲密关系的基本需求。
反思亲密/疏远关系
大多数人的“亲密舒适度” 都是与早年在原生家庭中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的。大约在6-9岁时,我们就会开始认识到父母无法提供给我们所需要的全部关爱、包容和安全感。因此当我们长大之后,那些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东西,我们往往会想要从伴侣身上得到。
亲密舒适度反思
先确认你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的是哪种角色。然后选择与你同处于一段重要关系之中,角色却截然相反的人。接下来的一周里,你要试着扮演对方的角色,并观察这个过程中,你与对方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当我们学会换位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平常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感受了。
不管是由于亲疏舒适度的不同,还是由于价值观、行为模式等的差异,家庭成员之间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分歧与矛盾。下一篇所要讲述的,就是面对家庭分歧时,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处理和解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