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离职的人都说:好不容易跳槽到新单位,先混着,跳槽太麻烦,不稳定。
但是如果在一个新环境适应一段时间以后,依然明显的感觉不舒服,越早离开越好。
为了想要的稳定,甚至想找个养老的地方,让自己忍着,等于浪费时间。
01
如果自己都不信任自己,拿什么让别人认同
一个打工者就是做得再好,在别人眼里也只是打工者。
如何扭转打工者心态,是对一个人从被动到主动的一种历练。心安地接受被标签和定义的时候,注定就是别人、眼里的那个样子。
做自己,比做给别人看要更有意义。
因为我就是我,又不是商品,凭什么要别人高高在上的给我定义和标签!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伯乐,其实不需要向他们证明什么,缘分这个东西很特别,既然没有就不强求。
当遭遇挫折的时候,曾经有过换单位的想法,但见过那些老板之后,心中感受不只是心寒,只有一种感觉:
自己做得再好,也会有人说三道四,唯有强大自己,别无选择。
曾经见过两个老板,都是他们知道单位奇葩情况后,主动约见,在得到想离开的初步想法之后,又会引发他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为什么想出来?是不是在单位混不下去了?
注意这个字,是“混”!
第一个老板主张“狼性管理”,996加班文化,本人自愧不如:就是不胜任。
因为姐本就不以加班见长;
第二个老板主张的商务管理心得相同。
但是,因为不是很熟,任何一个老板都会对于能在一个单位长达十年的老牌商务,年龄50+的人有想法,甚至更加趋于不放心:
40+的尴尬一直存在,给人们的定义就是不要随便离职,因为没有退路,而且路会越来越窄。
这个岁数,是不是竞争力已经缺失?否则为什么想要出来呢?被人养老吗?
很无语:遇到不识人的,只能说缘分未到吧。
这本来也不是通过一次两次聊天就能确定的,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还是内秀的很,无法判断。
但是,这种面对面的短时间沟通之下,老板会知道你究竟在做什么呢?
因为他们见到太多的不胜任,所以也会给你贴上同样的标签。
如果在一个单位感觉到明显不舒服,一定要选择离开,越早越好。
因为这就是所谓的气场不合,比如:明明自己以效率见长,偏偏被要求频繁的加班甚至以加班为企业文化,最后造成自己的工作效率低下,变成自己最不想成为的人。
事实证明,当自己感觉在一个环境不舒服,一定就是不适合,这种第六感觉是很准的,要相信自己。
当努力之后依然如故,长痛不如短痛,果断离开,可以避免“被人养老”的尴尬认识。
02
出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个人价值和企业平台要的是共赢
对企业忠诚的真正的意义在于:对待自己的职业要有职业操守,更要忠诚,对待自己服务的企业要有价值,而不是愚忠。
自那个20亿总经理到来那一刻起至今,太多的经历看到不愿看到的事情,只是在自己的坚持之下,永不放弃的强大的专业度,使道路越走越宽。
作为一个从事30年造价的商务人员,从40+到50+,我曾经并不缺机会,但是,因为自己被专业兴趣引领,也相信那句最淳朴的话:对待企业就是要忠诚,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差点儿被自己根深蒂固的所谓忠诚毁掉:服务一家单位就要为它贡献自己的全部价值。
也不管自己是不是遇到不尊重,是不是和一群毫无底线的人为伍,那只能叫做愚忠。
不断地学习是每个人的必修课。遇到的事情越多,越清楚遇到不好把握的时候,专业才是自己的最好的助力。
不忘记每个人的能力都是靠无数个一万小时的积累得来的,这些才是强大不倒下的原因。
03
鸡蛋永远都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任何时候,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把自己寄托现在别人身上,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是这个道理。
要有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特点,某一方面别人不具备的独门绝技,比如写作、唱歌、画画、朗诵等,这些都是职场加分项,也算是职场减压项。
让自己具备多方位的能力,除了专业,还有爱好,让爱好也朝着专业方向去发展,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学习。
任何时候,个人价值都是自己不断努力才具备的,而不是企业给予的,个人价值和企业平台是交换和互利,也是合作与共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