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10周年。然而,仍然有很多人在怀疑——我们是否已做好了充分准备以抵御新一轮的危机。很多人会问,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危机?什么样的危机?
债务风险仍然强劲
本世纪初以来全球债务总额的发展趋势显示,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消费者、银行、企业和政府承担的债务总额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超过269%。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像2008年那样数额如此巨大的全球债务。经济学家一致认为,杠杆过高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在通常情况下,杠杆率在金融危机之后会下降。但这一次,债务总额不断攀升,在2018年达到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318%,比2008年的历史记录高出了近50个百分点。
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就是公共债务的增长。美国也是如此,政府债务现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0%。公司债务同样激增,尤其是垃圾债券。
来自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表明,货币政策在债务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银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使得债务变得非常廉价。不出所料,市场做出的反应就是积累了越来越多债务。
有人会认为,全球经济陷入了传统的债务陷阱。利率很低,所以债务很高。与此同时,由于债务如此之高,所以利率处于较低水平。巨额债务只有在利率保持低位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偿还,因而很难恢复到货币常态。中央银行对提高利率持谨慎态度,因为他们担心这一行为将带来严重后果。
我的预测是,即便我们继续像现在这样蒙混过关,严重后果仍难以避免。我们创造的巨额债务不可能以有序的方式得以偿还。
会计准则能否适用?
所以,我们准备好应对下一次危机了吗?这个问题似乎是非常合理的。
那么,会计准则是否适用于新的金融危机?
面对这个问题,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措施,用预期损失模型取代已发生损失模型来计量贷款损失。
很明显,在金融危机期间,已发生损失模型为银行提供了过多的回旋余地,推迟确认不可避免的贷款损失的时间过长。《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中的预期损失模型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当前预期信用损失(CECL)模型不同。但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比2008年更快地确认损失。
不过,由于经济预期在经济衰退期间可能过于悲观,部分金融行业人士担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可能会加剧顺周期性,导致反应过度。按照这些批评者的观点,在贷款风险显著增加时必须确认整个存续期预期损失的规定可能会加速经济周期的下行。
虽然我理解这些担忧,但我认为这些观点并不合理。
首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的实施使得企业更快地确认贷款损失。这会起到预防效果。我认为,预期损失模型的引入有助于改善银行体系中的信用质量控制系统。
其次,及时确认贷款损失有助于企业谨慎地做出分红政策和薪酬政策。令人惊奇的是,过度分红和不计后果的收购在危机初期几乎没有减少。这应该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了。
最后,快速确认贷款损失能够及时清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从而有助于更快地恢复向健康企业开展信贷业务。长期发放和伪造不良贷款只会加剧全球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衰退趋势。
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预期损失模型中的快速确认损失将导致银行资本更快地受到冲击。因此,在下一次危机爆发之前,银行必须持有充足的资本,这一点非常关键。
自危机爆发以来,银行体系的资本化水平已大幅上升,这点毋庸置疑。监管资本率从大约13%增加到近20%。然而,监管资本的计算过程易于操纵。因此,我认为关注未经调整的会计资本同样有用。未经调整的会计资本率,在2007年至2017年间,从2.5%左右上升到5%以上。
虽然资本率翻了一倍,但最初水平极低。鉴于银行体系外的债务激增,银行资本的提升是否足以应对仍有待观察。一些银行监管机构担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的实施将产生不利影响,这就表明,这种情况并非随处可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