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认识的文友建议我把文写长一点,丰富一点,想了想,正好结合近日所思所想,当成今日的更文吧。
前些日子我看了一些榜一的大神们的作品,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能把一个点搓长、拉成一线,有的甚至能擀成一个面。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能力,一种以某个事点为中心,集合多种感官感受后,经由文字倾泻而出的超能力。
这有点像小学里学过的扩写句子,但难度要大上好几倍。
一、比如写下雨。
1 下雨了——3个字——直接了当。
2 天低沉沉的,云厚厚的乌乌的,空气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忽然刮起了一阵大风,街边的落叶被吹堆到一处,豆大的雨点顷刻而下。下雨了。——55字——雨前雨时均有涉及。
3 天低沉沉的,但与草原上的穹顶不同的是,这样低的天让人感觉到胸腔里一阵压抑,特别是那些僵在上面、一动不动厚厚又发乌的雨云。这一片天空下的生物,蜻蜓开始出来觅食,蚂蚁正忙着搬家,路上的行人则加快了进行的脚步,谁也说不准这雨什么时候就下下来了。忽然先来了几丝风,这风轻得只能带动树梢的那些还嫩着的叶子,甚至还没有人察觉到风来了,不一会儿,风像要证实它的存在似的,一股接着一股,一阵强似一阵地刮起来,有几个塑料袋都被吹到天上,随着乱流被吹向远方。接着,掉点了,先是些先头部队先声夺人地击打在树叶和路面上,不到一分钟,声势浩大的大部队密集而至,瞬间,这世界被笼罩在了一片大大的雨帘里。——287字
小结:运用五感法来扩写,还是比较容易上手的,特别是写景物的时候。请注意,这里还没有加上用来描写五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果再加上可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拟人、比喻、排比、反问句,那么,写长写肥并不是什么难事。前面提到的那些大神都是这方面的高手。
当然,高手的招数并不仅限于此,比如8月4日榜一文《沉默》第三段里有一句话:“她像断了几个齿的齿轮驱动机器一样在枕边弄出有些生硬的机械化的不规律抽啼声”。
要是我我就写不出这种句子。原因有二,一是我没有听过断了几个齿的齿轮发出的不规律的生硬的机械化的声音,二是我没有那种联想能力,把抽啼声和断了几个齿的齿轮发出的声音联系起来。
我顶多只会写成:她在我旁边不断抽泣着,肩膀一耸一耸的。
注意:原作者用的是听觉,我用的是视觉。用声音来描述声音当然比用动作来描述声音段位要高得多了!!!所以再总结一下:那就是我看的少,神经钝。
总结完了,缺点显现,还是要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做联系,多类比,多换位思考。
以上说是“下雨”,算是写景,若是写一件(小)事,又是另一种写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心情,环境,有必要交待的就要交待清楚,没有必要的就一句话带过。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界定是否“有必要”?
以83版的《射雕英雄传》为例(首先声明,我没有看过原著),有一个镜头我印象特别深记得,成吉思汗想要上马,试了两次都没有成功,郭靖想上前帮忙,却被他生气地拒绝了。
这么细致地描写我至少get到了3个点:
1 成吉思汗老了;
2 成吉思汗虽然老了,但还是很要强;
3 正是因为成吉思汗老了,才促使他加快了攻宋的步伐。
而这第3点,我认为才是金大侠想要表达的重点以及为人物事件后续的进展做的非常必要的铺垫。
所以如果去描写这匹成吉思汗上不去的马是如何高大威猛,毛色漂亮,立过什么军功,郭靖穿的什么衣服,他的胳膊多么健壮有力,以及他又是如何跨步搭手的……这些在我看来就是废话。
如果是我,我可能不会用“上马”事件来突出描写成吉思汗的老去,顶多是他在水边看见自己的白发,感叹一下十几年弹指一挥间。
小结一下,用白发描写老态无法引起多少共鸣,用上不去马去描写一个大半生都在马背上打天下的人来说,更容易让人感同身受。
用事件去牵出事件,用事件去立体人物,我喜欢的大家里,金大侠算一个,司马公算一个,希区柯克算一个。
诚然,每个作者的文风不同,大多与他们的性格、阅历有关,文字一旦面世,好恶便会分堆,这也是可以预见的。
我是个喜欢用“镭射眼”和“手术刀”解构事物的人,不管是文、事、物还是人,一经解构,“纹理”立现,知道了原委、原理、原因、原则,原来,写文也是可以刻意练习的。
最后总结:写得长,不是最重要的能力,写得长的同时,作者能把想要表达的情感全部倾注于文字,传递出去,让读的人感同身受,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种情感,引起的共鸣也就越大,才是真正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