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他人做“嫁衣”
刘 坤(作者原创)
过了鼠年,我就迈入了56岁的门坎。按常理,人到了这个年龄,已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可我却不,仍然精力充沛,像年轻人一样,整日里笑呵呵的。
我爱好比较广泛,吹拉弹唱样样喜欢。清晨,人们正在赶往上班的路上,我已经吹响了笛子,高亢的笛声在旷野中飘扬;傍晚,当同事们还在下班返回途中,我又拉起了二胡,悠扬琴声在夜幕降临中回荡;有时面对山谷还高喊几声吊吊嗓子,唱起那美妙的歌谣。除此之外,我更喜欢动动笔写写小说、散文、诗歌什么的。我是一名退役军人,二十几年部队生活的磨砺,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小战士成长为一名团职军官。我出身农民,曾躬耕于农田,却不甘于现状,喜欢舞文弄墨,笔耕不辍,经常有拙作见于报端。处女作有小说《憨憨的小毛》,我已将此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并通过电影主管部门审批,目前正在找商家投资拍摄;代表作有《阿霞》,现已向省委宣传部申报电影立项。
2005年我转业到陕西省药监局工作,平时乐于助人,喜欢为他人做“嫁衣”。谁请我帮忙写个什么东西,从不推辞,就这样写了不少文章,推出了一些先进典型,为药监人争得了荣誉。
2020年,庚子鼠年注定是个不平常的年份。年关时刻,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荆楚大地爆发,刹那间席卷全国,像乌云压顶般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人们闻“疫”胆颤。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一场抗击疫情阻击战就此打响。药监人就成了抗疫战士,冲在了第一线,我就是其中一员。为了挖掘药监人在抗击疫情中感人事迹和动人故事,我主动请缨,大年初六起,便投入到抗疫主战场。白天我深入实地采访,晚上撰写稿件到深夜,用自己手中的笔,全方位地记录和挖掘参加抗击疫情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他们中有党员、有群众,有驻厂帮扶的老同志,也有检验检测一线的把关人,还有默默无闻的后勤保障人员。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感人的事迹,在我的笔下真实地再现了药监人抗击疫情的感人画面。这些感人的故事,不仅鼓舞着身边人,更让外界看到了深藏抗疫幕后,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无私奉献陕西药监人的身影。 记不清这是多少次加班了,每天晚上办公室里总是灯火通明。夜很静,静得让人发怵,电脑键盘的敲击声打破了这种宁静。一个多月来,我无暇与家人团聚,基本上吃住在单位。长时间的写作,颈椎已经增生,每天只能用护颈枕护着,才稍舒服些。疫情以来,我已写新闻、人物事迹和其他报道50多篇。我虽没有在抗疫第一战场,但能为抗疫助力,把身边人、身边事挖掘出来,用他们的事迹,鼓励着药监人以昂扬的斗志、不屈的精神、舍己的风范投入到这场史无前例的抗击疫情中去,我感到很充实。我想,疫情虽然是一场灾难,但一生中能参加这样的战斗,为战胜疫情尽绵薄之力,是我人生一大幸事,无限荣光。
疫情尚未结束,我仍在继续战斗,用真诚、用情感、去讴歌药监人在抗击疫情战斗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直到胜利。 2020.3.8于西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