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每一部经典,总会汲取到强大的前行的力量。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先生的一部作品。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个40岁的男人放弃拥有的一切,经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和世人的不解,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画画。
说实话,我刚开始对这个男主角有强烈的不适感。抛妻弃子,玩弄感情,自私无情,我不认同他的爱情婚姻观。看前半部分,简直就是一渣男。但是到后面,他的形象愈发正面清晰。现实中,妻子、女友,并不理解他狂热的梦想。他的无情冷酷,傲慢不羁,似乎是保护梦想的盔甲,不受任何世俗的羁绊,无论同情还是嘲讽,他已刀枪不入。他只将人生剩下的激情执着地投入到这份事业。所幸,后来有个女人接纳了他的所有,他更专注于耕耘这半生花田。最终,他成功了,成为一个出色的画家。虽然,那时他已离开人世。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四十岁,中年人背负的东西太多。一地鸡毛,生活还在苟且,谈诗与远方太奢侈。
但他却在偶然间,打开了内心的潘多拉盒。当梦想飞出来的一瞬,就像引爆了炸弹,他瞬间沦陷了,疯魔了,痴迷地去追逐梦想。放弃所有,奔赴一场看不到结局的理想。
他用一生熬了一碗鸡汤——追逐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现实往往比小说更精彩。
这个男主人公的原型是著名的印象派作家——高更。
和男主人公的命运差不多,高更也是有着稳定的工作,美满的家庭。突然有一天,中年的他抛弃所有的舒适,开始画画,生活贫困潦倒。和男主人公一样,也离开了喧嚣的巴黎,去了塔希提岛(大溪地),专心作画。死后,他才得到世人的追捧。
梵高,曾是高更朋友,同样也是一个孤独伟大的画家。当过职员、传教士,26岁时,凡·高才真正认识到绘画是他应该矢志从事的事业。
梵高和高更有过短暂的交集。那时他35岁。他在巴黎遇见了高更,他欣赏这个才华横溢的朋友,热情邀请高更和他一起去阿尔小镇。两人在这个法国小镇开始了相爱相杀的62天旅程。但两人不同的创作理念,让两人分道扬镳。自傲的高更最后离开了,梵高因为自责和难过,割下了自己的一个耳朵。
两个伟大的灵魂碰撞,虽有不愉快的声音,但他们都是值得尊崇的。为了心中理想,半路出家,全力以赴,忍受孤独,忍受贫穷,忍受世人的不理解。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
但对于半生迷茫的生命,拥有梦想,眼里便有了光。
或许,他们如果坚持自己的前半生,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他们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圈,走进未开发地荒原,不惧逝去的年华,踽踽独行。因为他们坚信,有了梦想,人间值得。
人这一生,能拥有梦想,真的是一件极幸福的事。
班超,一直做着抄书的工作,在40岁那一年,弃笔从戎,一腔报国之志,出使西域,建功立业。
董明珠,一个单亲妈妈,围着孩子打转,上着朝九晚五的班,35岁那年,南下打工,一个从未做过销售的女人,成为最会卖空调的女王。
摩西奶奶,一个普通的美国农妇。她76岁才拿起画笔,画了1600幅画,成为享富盛名的画家。百岁奶奶告诉我们,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
孔子说:三十而立。
张爱玲也说过,出名要趁早。
社会上流行的这些认知,给年轻人造成了焦虑与迷茫,困住了没有抓住青春尾巴的那些人。
是的,我便是其中一个。
我不想出名,我也没有那个能力出名。但是在年轻时,没有干出一番事业,只在家庭的小天地转悠。即将步入不惑之年,想做什么事,总会问,我可以吗?来得及吗?孩子怎么办?家里怎么办?社会能认可吗?……
一连串的发问,已经让我瞻前顾后,固步自封了。
其实,我的梦想也来的晚。
迷茫的青春终于逝去,岁月反而沉淀了我的成熟与理性。逻辑、阅读、思考、耐心……这些都是我人生豁然开朗的一个个宝贵钥匙。
终于明白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真谛。跳出别人的眼光,才有机会审视自己,定位自己。
少了年轻的横冲直撞,少了自觉的随波逐流,少了稀里糊涂的妄自菲薄。
遇见自己,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
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并朝着目标努力,这就是梦想。
梦想,便是人生向前奔跑的最大动力。
少年的我,不知何为梦想。学习是为了工作,工作是为了养家,犹如一个提线木偶,兢兢业业地按部就班着。
如今我却活得更开心、更清醒,更年轻了。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少年”并不专属于年轻人,它属于每一个阶段的人。只要心中有梦想,有活力。
但有梦想,却囿于世俗偏见,迟迟找不到问题的答案,不敢踏出追梦第一步。
现在,我看到了,我并不孤独,世界上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他们勇敢地逐梦,成就没有遗憾的人生。
梦想不是一蹴而就,荆棘丛生,困难重重。但梦想,让奋斗有了方向,有了意义,甚至让一个平庸的人浴火重生。
是的,他们给了我很多力量,更有勇气更自信地选择自己的未来,更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更坚定地确认——
追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