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意义感?
哲学家周国平说得好:
“意义感,就是通过做这件事情,
你觉得你的价值真正得到了实现,
你的人生因此是有意义的。”
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什么事情能带给我快乐?
第二:什么事情能带给我意义?
第三:我有哪一些优势?
原来人生的问题还可以这么问。
第一个问题:什么事情能带给我快乐?
在我的思维模式里,头脑里面第一反应是:什么事情会让我不快乐?这个问题答案太多了:比如:人要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要麻烦别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维模式呢?
因为从小到大就在搜索如何避免犯错误,避免给人添麻烦的坑。犯错了爸爸会训斥我,妈妈会不高兴。姐姐是揪住不放,说话犀利刻薄,并成为她贬低我,嘲笑我的理由,甚至对我人格侮辱,打击自尊心。为了得到她们的尊重,我煞费苦心,察言观色,寻找着她们认可的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渐渐地,我的感受要压下去,这种感受不对,明明就是你错了,还不改正。你就想等着被挑毛病吗?
于是我哭,被嘲笑为懦弱无能;错了被嘲笑为笨蛋,榆木脑袋;主动提供方法解决问题,被认为是耍小聪明;不说话被认为是闷头葫芦,以后是个没用的东西;主动说话又被认为是没脑子,说话不从大脑经过;我做事情,总是能被挑出毛病,而我愿意为大家付出,愿意为了大家开心而改变自己的心,却从未被看见。
做什么事情能带给我快乐呢?
小时候认为,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就能带给我快乐。而父母对我的要求,从来就没有满足的时候。很少听见父母夸夸我,肯定我。印象中,爸爸夸我最多就是我懂事,勤劳,能为家里分摊家务活。我希望的是,做错了的时候,父母不要给我分析原因,先认同我的感受,听我倾诉。我希望父母不要评价我,能看到我做事情的背后,那一份好的动机。我希望父母不要用逻辑后果很严重来吓唬我,而是陪伴我一起面对问题,给予我支持的力量。
这些渴求,只能深深地埋在心里,一次次的不死心,去尝试,去争取,最后是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绝望。多年来我一直都在困惑不解,为啥我想要的东西都这么难?难道我不应该要这些吗?于是只能硬着把自己的需求隔离掉,变成我不要了。
真的是不想要了吗?
由于疫情期间基本上就没有回娘家,前几天回娘家,心里面犹如像孩子一样,想说说话,想得到父母的一点关爱。
谁知道与父母闲聊的时候,话里有话,父亲意思是他们一直在愁晚年养老生活,内心有很多不安全感,不确定性。姐姐呢,也是火上浇油,说我穷,赚钱只为自己的孩子考虑,不为父母考虑。然后就开始挑我的毛病了。
我看着这个环境里的每一个人,带给我的感受是那么的熟悉。两个字突然涌现出来:打压。
我一直都活在他们的打压里面,或许他们也是为我好,看到了我缺点的部分直接指出来,或许他们是为我好,替我担心焦虑,想让我变得更好。可是我一点都感受不到支持与尊重,他们义愤填膺的指出我过往的不足,消极悲观的替我恐惧未来,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用过去的不足推理我当下的困境,放大了太多的不可能,未来更是黑压压的,看不到希望的。那个当下我感受到的满满的负能量,我打岔中断了话题,不被这股能量卷入。
回到家里,我问婆婆,我未来想要怎么样,想做出什么样?婆婆说,会的,你现在已经很努力了,只要你想就能有。还反推我过去,曾经想到的就去做,最后很快实现了的成功案例。婆婆的回应,让内心重新燃起了希望,注入了一股力量。
我从父母与婆婆的模式里面,看到了我与老公为何信念的不同,三观的不同。我也看到了,为何我总是很消极?总是很警觉,恐慌,为何内心自卑,没力量,怕犯错,去改造自己。为何老公就像我看到的所谓的“盲目自信”。是因为我的恐惧,碾压了他的信心。他被我多年接火炬传承过来的恐惧与担心打压,被我用各种道理绑架着。
所以,我是找不到做什么事情能带给我快乐?因为一直都是在:做什么事情能不被批评指责,能被尊重对待?这样的一个角度里。规避风险,规避犯错,规避被挑毛病……就像一个盾牌,防御各方射过来的利剑,根本就顾不上做事情的意义,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只能不断地巩固自己的防御机制,加码自己的盾牌。何谈人生价值?
看到自己这部分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愤怒,一股压抑很久的怨气冒出来。我使劲儿的倾诉表达,与自己说话。终于,压抑好久的合理化模式,通通的瓦解了,这时全身心的放松,什么故事都没有了,唯有呼吸与心跳声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