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别输在太敏感上,本书除了有内容的剖析之外,还有每章节的心理小测试,i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在第一个章节中就阐明了一个理论:“敏感似乎偏爱与天才结缘,而天才与疯子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天才其实都是高度敏感者,他们往往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疾病,但是正因有了这样的特质,反而更加能够促进他们思考和赋予创作的才思泉涌和无限灵感。
然而,这样带来的弊端也是同时存在的。如凡.高的割耳,到后来的开枪自杀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他成名于《向日葵》,也殒命于此,让人扼腕叹息。如芥川龙之介,一位日本天才作家,《罗生门》经典从未衰落,他仅仅在人世间来了一遭,35个年头便服药自杀。也是让人感到十分可惜的。
“高度敏感终其一生都是困扰,但是实际上它也是内在的一笔财富,是我们天资中不可多得的禀赋。”
很多高敏感的人反而对生活的观察更加的细致入微,更利于发挥他们的潜能,但要善加利用否则就会缓缓走向深渊,无法自拔。
他们的优势很多,可以概括为:善于防患未然,对待工作十分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善于记忆抽象概括信息,学习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定力较弱。
当然文中也明确举例说明了中国人所讲究的度在过度敏感者的身上会走向反面,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是由于自身过度敏感,连周瑞家送来的两枝官花没有送给她都会误以为是别人捡剩下的也不给她。
还有一个喷嚏之重的故事更是让人感概,也许你只是打喷嚏的时候将其溅了一点到别人的身上,毫无影响。你却自作多情,反复解释和道歉,导致最后这位庶务官被骂滚出去,认为是再也没有被原谅的可能,便自尽了。
这个故事我看的时候觉得非常的可笑,但是又不禁联想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如此敏感的人。对身边人的态度过分关照,希望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这明显是不可能的,这样去想,最终只会置自己于不利之地。
“这样的人生,最终也会不胜其累,反而不如钝感一点,更加有利于保持内心的平衡。”
此话的道理并不高深,也非常有道理。钝感比敏感更好,容易让人活在更加幸福的状态中,这才是人生应该具备的常态。保持必要的敏感即可,而拿捏适度,不至于没有分寸。
最后我还了解到敏感并非内向者的专利,钝感也并非外向性格的标志。它们只不过是在各种性格中占有一定的比率。因为我们不能将其化作等号。
经过测试,我属于两项型性格的人格,很好的一点是通过自身的慢慢锻炼消磨过分敏感的特性,我的内向型性格得到了逐步的改善,现在已经属于两项型均衡发展的人,此书也是让我更好地认识了敏感这一词所衍生出来的诸多定义和意义。
令人受益匪浅。
依然坚持日更简书的23天,觉得自己在朝着好的方向迈进,加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