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圈外商学院的学习笔记。
“认识你自己”,是一句镌刻于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铭言。
苏格拉底说,“认识自己,可以获得幸福,避免祸患。”
对自己有更清晰、准确的认知的人,做很多事情都是事半功倍的。比如说做决策,纠结未来要做什么工作,如果你对自己足够了解,那么做出的选择更不容易后悔;比如亲密关系,你知道自己是个把事业发展看得很重要的人,那么在寻找另一半的时候就不太适合找一个希望你回归家庭的人;
职业发展需要知道自己的天赋优势在哪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如何认识你自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为基础,带着你一一盘点。
这个模型,包括3个层面6大维度。它是几乎所有大公司用来做人才招聘、培养的基础模型,所以学完这个模型之后,你还能顺便知道,公司给你的薪酬是根据什么来定的。
这个模型包括:
冰山上露出海面的部分,这部分最容易观测:包括知识和技能。
其次是冰山中间的部分:为什么说能力在冰山中间呢?因为它在海面上半隐半浮,有些能力比较容易体现出来,比如说沟通能力;有些能力是隐性的,不容易被外人看出来,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拥有这个能力,比如领导力。
最后是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的部分,这一部分不容易被观测到,却对人的行为表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包括:
价值观、性格和动机。
那这个模型里面,各维度的定义是什么?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在各维度的表现?知道了自己的劣势之后,要如何应用在工作中呢?
当代美国组织心理学家Tasha Eurich指出,认识自己是21世纪生存最重要的能力。研究表明,对自己有更清晰和准确认知的人,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第一章:认识自己:冰山上部
盘点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了解自己知道什么,能做什么。
知识和技能在冰山的最上面,最容易盘点。
知识:你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认知和经验。知识分领域,比如财务知识、人力资源知识、机械知识等。
技能:你掌握并能运用的某项专门技术,比如画PPT、骑自行车、编程等。
技能和知识的差别在哪里?知识是描述性的,技能是程序性的。
自行车能够平衡的原理,属于知识;你会骑自行车,或者会修自行车,属于技能。
如何盘点知识和技能?
思考这些问题:你学过什么专业?常读哪些书?会几种语言?能使用什么工具?
不仅包括在工作、学习中体现的,也包括你擅长的业余爱好。业余爱好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可能会帮助你发现一些跨领域的新机会。
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后天习得的,也是非常显性的,直接问一些问题或者让其实际操作一下,“显性”冰山上面。
对自己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有清晰地了解和把握之后,在职业选择、个人发展上面你就会有方向。比如说,如果心仪工作岗位需要你不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提高。
第二章:认识自己:冰山中间——能力
技能——硬性技能(比如编程)
能力——软性能力,通用能力(比如沟通能力,结构化思维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归纳总结,团队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why ?
1. 时代变化太快。
一家中国公司的寿命不到3年,很难一辈子做一份工作,会被迫不断转型,通用能力的积累不被浪费。
2. 人工智能时代,而非工业化大生产时代。
通用能力如沟通、创新、领导力等,是机器很难替代的,所以重要性在凸显。
通用能力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成为在职场上更加自由的人,不受限于行业和公司。
盘点自己的能力,有针对性进行选择和提升。
能力比知识和技能更加隐形,所以容易出现认识偏差。
【很多善于演讲、说服、谈判的人,都是内向性格的。】能力的认识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我们看不清自己的真实状态。
一是多尝试:尝试做一些挑战性的事情,然后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能力。
【你过去做过什么,通过这些发现你的能力,多尝试,多行动,才有机会发现自己的能力】
二是多总结:通过过去做的事情,总结出自己哪些能力比一般人强,而哪些能力比一般人弱。
问题清单:
过去的工作中,哪些工作内容,让你感觉得心应手,这些工作需要的能力是什么?
你因为什么样的事情而受到领导/同事的表扬和批评?做这件事情,需要的能力是什么?
针对一些能力,思考过去的行为事例。
三是多反馈:寻求身边同事和朋友的反馈。
具体来说,拿到一堆关于能力的形容词,比如学习领悟、决策能力、善于授权、执行力强等等,让了解你的人挑出一定数量的词语(比如在规定20个形容词里面挑选最擅长的5个,以及最不擅长的5个)。挑选结果可以跟自己的结果进行对比,通过这种方式发现自己的擅长领域。
PS:
1)能力半浮半隐,改变周期长,但比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更高
2)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能力以知识为基础,但需要结合刻意练习,才能将知识内化成能力。
比如,知道了故事的五个要素,这是知识;
但具备“讲故事”这种能力,还需要应用和实践。
PS:
如果自己的某一项能力很弱,在工作中常用,属于职场通用的可迁移能力,就努力提升该弱项能力;
如果该能力在自己工作中不常用,自己也不喜欢,可以在工作中授权他人完成需要这项能力的工作;
PS:没有相关经验并不代表没有能力;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小明应该主动接受任务,发现自己的弱势能力后,主动学习和提升
第三章:认识自己:冰山下部
1. 什么是价值观
工作VS家庭 公平VS效率 全职妈妈VS事业
价值观——“对于我来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重要的”
价值观代表了我们最基本的信念,是我们对于正确和错误、好和坏、可取和不可取等的看法和观念。如果我们的行动偏离了自己的价值观,我们会感到不舒服。
什么是价值观?
米尔顿·罗克奇将价值观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
1)终极价值观:个体愿意用一生去实现的目标,如自由、幸福、世界和平、社会尊重等
2)工具价值观:个体更偏好的行为模式,是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如善良博爱、正直、宽容等。
每个人的各种价值观是按照一定顺序联结在一起的,当人们根据重要性程度来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排序时,就构成了我们的价值观系统。
注意:价值观体系是价值观重要性排序构成而非价值观集合;取舍
当两个人都追求自由和家庭幸福,但当两者面临矛盾的时候,一个人选择了自由,另一个人选择了家庭。
1)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价值观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在我们人生早期就已经形成——是从父母、老师、朋友和其他人那里获得的。
2)不同人的价值观系统不同,且通常没有优劣之分。
2. 什么是性格特质
性格是我们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通常由行为表现出来。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当性格与工作匹配的时候,我们会更容易取得成绩。
性格代表的是一种行为倾向。心理学描述个性体格特质的框架有很多,MBTI模型,大五模型,DISC模型。
20世纪40年代一对母女在荣格的心理学类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性格类型指标。模型有四个维度,每个维度有2种类型。
迈尔斯-布理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
该框架把个体区分为四个维度:
1)精力支配:外向(E)/内向(I)型
2)认识世界:感觉(S)/直觉(N)型
3)判断事物:思维(T)/情感(F)型
4)生活态度:判断(J)/感知(P)型
每个纬度中选择一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可以组合出16种性格特质。
第一个纬度是精力支配,有外向/内向两种类型,它们的差异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何处,从哪里获得动力。
外向型的人偏向专注于外在的人和事,倾向从外界获得能量。
内向型的人则专注于自己的思想、想法和印象,倾向于从独处中获得能量。
【内向型的人如果一周7天都在和人打交道,会非常累】
第二个纬度是认识世界,有感觉/直觉两种类型,这一组体现两种类型的人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同。
感觉型的人注重实际,偏爱程序化和制度化,并且关注细节、脚踏实地。
直觉型的人更加着眼于未来,通过直觉观察世界,注重可能性以及预感,从潜意识和事物间的关联来理解世界。如关注大趋势,对细节信息不在意。
第三个维度是判断事物,有思维/情感两种类型,体现出两种人做决定的方式不同。
思维型的人运用理智和逻辑处理问题。
情感型的人则依赖个人价值观和情绪来做决定。
第四个纬度是生活态度,有判断/感知两种类型,体现出两种人认知的过程不同。
判断型的人喜欢控制,偏爱结构化和组织化的世界。
感知型的人灵活变通、顺其自然,对任何意见都抱开放态度。
1)每个维度种的两个类型,在每个人身上可能都会有新体现。
没有绝对内向和绝对外向的人,只是有可能内向的比重比例比外向高,每个人的偏向程度不一样。
2)每种类型没有好与坏之分。
内向的人不喜欢社交,但更倾向于深思熟虑;了解自己的性格,同时去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就能够最大化自己的性格优势。
3)不要把性格跟能力混淆。
性格代表愿不愿意,能力代表能不能。
【很多企业内的优秀销售,其实都是内向的人,但他们但沟通能力非常强,所以不要把能力跟性格混淆起来】
PS:找到匹配自己性格的工作,工作会更开心自如
3. 什么是动机
不同人动机不同。动机是让我们维持并促进我们朝向某个目标前进的内在作用,引起动机的条件是需求。如果我们能够清楚自己的动机,就相当于掌握了控制自己的遥控器,人生的掌控感会更强。
动机是一种个人内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促使我们采取行动。
引起动机的条件是需求。当我们的需求没被满足时,动机驱使我们去做那些能满足我们这种需求的活动。
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需求理论(McClelland's theory of needs)
1) 成就需求(对应成就动机)
追求卓越、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的需求。有这类需求的人,往往喜欢那些不重复的、有挑战性的、能够看得到成果的工作。
2)权力动机(对应权力动机)
影响或控制他人,并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求。有这类需求的人,往往喜欢做那些能够对他人带来影响的工作,比如说流程控制,再比如领导岗位。有研究表明,适合创业的人往往也是权力动机的人。
3)归属需求(对应归属动机)
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求。有这类需求的人,往往喜欢在关系融洽的、非竞争性的环境下工作。
4. 认识自己的价值观、性格、动机
我们的价值观、性格和动机,在成年之后其实很难改变,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自己,做顺应天性的事情。接纳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自己。
1)做测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测评、性格测评、职业倾向测评,比如MBTI、九型人格、DISC、盖洛普优势测量、霍兰德职业倾向。
这些测评辅助勾勒出一个自我特质的范围,因为任何测评本质上都是分类贴标签,但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测评让你有个大致的参考方向,他们会不断接近真实的自我,但永远不会精确。
要想真正理解测评结果,可以结合第二种方法,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看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测评结果。另外,一般测评报告中都会有行动建议,可以尝试去践行,看看是否有效果,再来决定。
2)自我反思和评价
第一种是事件情绪分析法:按照STAR原则,记录自己工作或生活中经历的重大事件。STAR是4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简称,分别是Situation背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Result结果。所以你需要记录事件的这些要素,并记录你对这个事件的感受和情绪。(情绪可以反映出你的性格、价值观和动机)
替代经验法:记录让你印象深刻、情绪波动强烈的别人的故事。(比如感动你、让你无法释怀,或者让你厌恶排斥的故事。)挖掘这些情绪,寻找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次价值观或者动机。
3)寻找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可以找老师、朋友、上司、同事以及家人对你的特质进行评价,他们可能会看到你意识不到的点。
如果他们不能直接给你评价,也可以尽可能多地列出描述价值观、性格和动机的词汇,让他们在其中选择符合你个人特质的词语。
谈恋爱也是认识自己的方式,从对方的眼中看待自己。
认识自己的方法,就是把各个测评结果,综合对比,再结合自己的过往的工作、学习经历,以及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就能大概确定自己的个性、特质、优势。
认识冰山下面的自己,包括价值观、性格、动机,有一套通用方法:
1)做测评:
①辅助勾勒出大致的自我;
②观察自己的言行,对比测评结果,看是否准确;
③尝试践行测评结果中的各种行动建议,看是否有收获;
2)自我反思和评价:
①事件情绪分析法:根据STAR原则,按照背景(Situation)、任务(Task)、行动(Action)和结果(Result)四个方面,记录自己工作或生活中经历的重大事件,同时记录对该事件的感受和情绪;
②替代经验法:记录让你印象深刻、情绪波动强烈的(别人的)故事;
3)寻求他人对我们评价。
认识自己的价值观、性格和动机之后,去找到匹配自己价值观、性格以及动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去做那些能充分释放你内心能量的事情。
第四章: 认知自己应用——认知自己后如何行动
认识自己,从知识层面转变为行动计划,从职业发展角度来说,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职业选择、制定自己的成长计划、帮助我们在现有工作中更好发挥优势、展现亮点。
1)看自己与哪个职业匹配得多。——职业选择
2)个人成长计划。对照自我认知,看到差异,进行提升。要区分哪些是可以提升的,哪些是不可以提升的。
3)更好地做现在的工作。在现有工作中发挥优势/突出亮点。
会发现善于工作的人,一般不是那些什么都揽在身上的人,而是那些有脾气会“挑工作”的人。【我的优势是解决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真正想解决问题的客户,而放弃那些想让咨询公司来解决内部争斗的客户,续单率是公司平均水平三倍,实现职位的快速提升】
把工作内容按照模块进行拆分,找到更加匹配自己优势的职责模块,去做出亮点。
【自己负责方案制定、做技术支持,而其他人去负责沟通和跟进。即便自己去和部门沟通,也可以改变方式,不要从“你们必须按照我的方法改变”,而是从“我有专业能力,可以帮助你们做得更好”的角度去沟通】
精进和外化优势能力,找到和自己价值观匹配的岗位和公司,培养可迁移能力,以应对变化迅速的职场。
人才识别和培养:用冰山模型为框架,设计人才招聘标准,同时进行人才培养。
简历、面试等求职系列:用冰山模型对企业的招聘要求进行分析,然后据此写出直击企业痛点的简历,并且还能提前猜测中面试官要问的问题。
择偶:不光看他的外在,更重要的是冰山下面的性格、价值观、动机,我们通常说的三观相符合。
子女教育:培养孩子注重冰山下面的部分,70%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而这部分的培养差不多70%的程度上就基本失效了,幼年是最佳时期。所以培养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更加重要。即注重能力以及冰山下各维度的培养,弱化知识和技能学习在幼年时期的占比。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观察孩子的性格,引导孩子性格的养成。
END
我是Maggie,这是我在简书的第21篇文章。
希望对你有启发。
Maggie强君:自由撰稿人,小说创作者,翻译,教师,英美文学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19世纪后的英美文学、女性和性别、空间和叙事学、现当代文化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