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 周一 霾
勇士携剑走天涯,在我看来,读与写就是老师们闯荡江湖的武器,读写既可以帮我们站稳讲台,经历职初教师的青涩,又可以帮我们迅速成长,还可以帮我们跨过高原期,实现二次成长,实现自我。“读成优秀,写出卓越。”孙影教授一针见血。
一、博览群书是每一个渴望成长教师的必备功课。
(1)读书于我——贫瘠的土地
一直以来,身为教师,我一直逃避在学校这个为孩子创设的良好环境中,虽说不是纯天然,但的确没污染。每天上班下班,家和学校两点一线。读书也是随性,感性多,理性少,像孩子一样,只愿意做喜欢做的事,只读喜欢读的书。加入杜威学习部落,第一次体验真正意义上的“啃读”,一路磕磕绊绊,一路懵懵懂懂,若没马老师地指导与鼓励,没有部落里小伙伴们地比学赶帮超,自己能否坚持下来都是个问题。
(2)该读还是想读——灵魂之追问
“我该读”与“我想读”的灵魂拷问,让我在武城实验温暖如春的阶梯教室里后背发凉,头顶流汗,脸色通红。北大学子语言犀利,直击灵魂深处。“我想读”想了很多年;“我该读”在网师加入之前不是必需品,网师加入之后它来得那么迫切,在孙影、余国志、周子湘、马朝宏、郝晓东等各位大咖面前,自己显得那么卑微,“低到尘埃里”都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渺小。沙龙现场的提问,准备好的问题,就差站起来的勇气。一遍遍地问自己,是谁没给我敢于提问的勇气,书中的黄金屋、书中的颜如玉我如何发现的了。书,书,书,没读怎来的勇气;没读,怎来的底气;没读,怎来的自信。
(3)读书何用——生命的渴望
曾经问自己,作为教师,博古通今算不算基本功。记得刚毕业时,单位组织基本功比赛,粉笔字,毛笔字,简笔画都是需要考查,需要人人过关。曾有一段时间,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练简笔画。缺乏美术素养的我,仔细地观察每一张简笔画的线条,描红,临摹,力图把握每幅图的传神之处,虽说不能像大画家丰子恺那样美观,但也能在黑板上用寥寥几笔创设一幅语言学习的环境。但读书多寡似乎不能算基本功的,要不,这么多年没组织过这样的比赛呢。在武城实验学校的博雅讲堂,在沉潜网师的大师们面前,我明白,读书是一件特别私人化的事,与自己的专业成长有关,与行政命令无关;与自己的生命质量有关,与他人的督促无关。
“数学,英语、语文从和长远观点看不是学科,而是教人做人的”。马朝宏老师不愧是常年浸润在教育行业的专家,“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俗套没出现,但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读书要以解决问题为主,问题是课题,因课而读,因课促读;与自我生命打通,与生活打通;成长,皈依,成佛,没有捷径”。当读书是朝向人的自身发展时,是生命内在的渴望时,我知道,读书不仅仅是读书,而是对抗年龄的武器,是让自己优雅老去的利剑。我是如此同意郭小琴老师的观点。
(4)读什么书——有用与无用的纠葛
何为有用,何为无用。余国志博士说,无用即大用。读经济学的书可以理解所有人包括学生的行为;读管理学的书可以学会管理群体,管理的作用就是在群体中发展卓越的个性和保持基本共性;读心理学的书可以让人通晓人性;读社会学的书可以让人理解社会。杜威说,学生是社会的组成者,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一部分,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不读社会学?教育人只看教育书籍,看似专业但无解;教育人各说各话,陷入盲人摸象境地;教育人的看书深度不够,广度不够;教育人的观念封闭,思想僵化,灵活度不行。一句句的拷问,“触动灵魂、让人反思。”
(5)阅读开始——再造新我
当海德格尔、怀特海、克里斯蒂娜、木心、钱穆、王阳明从孙博士,余博士口中汩汩流出时;当《传习录》、《给教师的建议》、《中国现代哲学史》、《丑陋的中国人》、《教育的目的》从榜样学员的课件上呈现时;当浪漫、精确、综合一次次从郝院长的讲座中提到时,我知道,新网师,我来晚了。10年之前精力充沛的我在干什么,准备养老呢!副高晋升完毕,在当时看来,教师的职业生涯看得见的是边界,看不见的是虚度;未来是什么,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占据了内心。教了几年,重复了30遍,所有的厌倦只因停止了生长,确已“早逝”。偶然机遇,在奔五的年龄与刚参加毕业的姑娘小伙子一道追随新教育,沉潜新网师,我能做到什么。好在,郭小琴老师用实际的行动为我指明了方向,向着明亮那方!“阅读再造一个新我”孙影博士的话如如来佛祖般睿智。
(6)深度阅读——勇于跳出舒适区
“要掀起几次阅读高潮,打几场阅读硬仗,要攻坚挫锐,占住要塞,要多读打底子的书;敢于从阅读舒适区闯入阅读伸展区,不怕深度阅读,那是通往世界的路;阅读力才是最锋利的刀子”孙影老师不愧是大学教授,从自己的实践谈起,有理有据。“啃读的诀窍是慢,一天一页;锻炼思维,从最难的开始,直面灵魂的考验。”余博士反其道而行之,把我们从读书由易到难的思维颠覆。“理解不了的怎么办,先跳过去,过段时间再回来。”“读书要把20%的书读出来,画重点,做批注,看目录,研题目,常复习,慢消化”。我的思维在来回跳跃,上下翻滚,前所未闻,见所未见,脑容量很大。回到宾馆,习惯于躺在床上读书的习惯在今天要取消,因为脑壳疼。我知道,今天装在脑袋里的东西有些多,它暂时封闭了。
二、写作是自我表达、分享洞见的方式,是教师行走江湖的利器
(1)写作于我——消遣
一直以来,零零散散地写作也有,也偶有豆腐块发表,被人欣赏的喜悦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更多时候则是文章的石沉大海;随性写作,想写就写,写作也没章法,对于写作的理解还要回归到高中语文老师;参加工作这么多年,身为英语老师,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专业写作培训。“雨生”类似“草根”,在我们当地就是不加人为干预的“乱生长”。写作与我是消遣,而对于孙影博士则是“为了光阴流逝,为了使我心安”。“为了成就学生而写”是今年加入新网师之后才有的认识,我手写我心,孩子们在文章中穿行,心灵沉静,思维活跃,语言流畅,感悟生命,体验过程慢慢在我的课堂实现。
(2)写作的源泉——生活
来武城之前,我对“专业阅读与写作”有期待,期待找到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或者点石成金的那根金手指。来了,果不出所料,收获满满。“写作三思”我从未思过。“想让对方接受什么样的观点,围绕这个观点收集哪些材料,对这些内容如何组织”,郝院长,不,不喜欢官名的郝老师在讲座的开头先声发问,让我们陷入沉思;四大不足“标题不亮、结构不清新、语言不凝练、认知缺乏深度和广度”,让我们立马对号入座。若说前三个不足都有“术”可解的话,认知深度与广度确实一个持久的功力,是硬功夫,是非“道”不可的。道的收获是需要时间和努力的,人与人的差距就在下班后的三个小时,孙影博士早晨三四点钟的起床读书与写作,郝老师的五指山生活体验,小说家周子湘的国外打工经历,让他们有了写作的欲望。“经历就是一个创作的冲动,是发自于生命本身的写作”。
(3)观察力——来源于阅读与实践
“写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而观察力来源于生活和体验。你有什么才会看到什么。一棵树于工人看到的是木材,于艺术家看到的是线条和色彩。”郝老师一语中的,将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的盲区点的明明白白。实践中,优秀的班主任老师都能有一双慧眼,发现班级存在的潜在问题,看到学生身上别人看不到的优点;课堂上的学情把握也能眼光犀利,能提前将“学会”与“做对”之间的鸿沟填满。而慧眼的获得需要“广积粮,高筑墙”式的阅读。写作是阅读的延伸,“写作是支箭,阅读是把弓”;海量的学识阅读,多领域的跨越式钻研,为写作奠定了基础。而这正是我所缺乏、羞愧的。
(4)写作不写——而是做
“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生命中没有的东西,写作中是不能呈现出来的。写作是生命的修行,生命觉醒到什么程度,写作才会到达什么高度。网师学习之后,我想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做一个记录,留一份纪念,每天写一份随笔。但是我发现,日常的生活平淡与琐碎抵抗不了与孩子在一起的欢乐,无论怎样,都能找到可写的素材与话题,但是周末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难记录有价值的东西。没有经历,没有生活,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不好。“不用成语,只用名次和动词,力求语言的画面感,去掉遮蔽,是文章能打动人的核心”,如同,“雨水砸在地上碎成几瓣”,是那么直接地打动我。“脱下光线的外衣,诉诸直觉、呈现事实”,小说家的经验是无数次失败后,无数次去伪存真后留下的精华。曾经,无数次地追求好词好句,追求华丽高贵。但武城论剑让我明白,写文章如同做人,“本真”二字诀,要牢记心怀。探索我们无限潜能的自身是写作的目的,让自己生命情感本真涌现,不要遮蔽,不要遮蔽,不要遮蔽。
(5)台上与台下——梦醒
“改变文章的不是事实,而是改变对文章事实的看法”。郝老师如同邻家大哥,在台上的侃侃而谈意味着台下多年的青灯黄卷;“教育叙事、课堂实录皆可写,但好文章从来都出自孤灯下”还是惊醒了做梦的我。正如老师们所讲,武城聚会,来之前,有期待;来了,脑洞大开,触动灵魂;来之后,我会行。梦已醒,理想就在远方,更在脚下。
阅读与写作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利剑,直击云霄,相互碰撞又相互依存。未来,我愿沉潜网师,铸剑、磨剑、直至亮剑,行走在教育的江湖上,跨过高原期,实现二次成长。武城,感恩赐予我拔节的力量;网师,感恩所有的遇见,我会一路追随一路高歌。
网友评论